我,碼農,轉行前是個修車工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盒飯財經(ID:daxiongfan),作者:高達,編輯:王靖,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在4S店修了幾年車之後,鄭衡覺得自己不能再這麼下去了。
他畢業於四川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就到當地的一家汽車4S店修車。整天都在車間裡和汽車底盤打交道,工作起來常常從早忙到晚,唯一的閒暇時間是中午吃飯的空檔,但工資也就五六千左右。他想要換個工作,但又沒有什麼頭緒,畢竟除了修車,他似乎也沒有別的技能。
函授大專畢業的尹宇凡覺得自己過去幾年一直都處於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他換過不少工作,做過銷售,也幹過室外牆畫,進過工廠,也送過外賣,但一直都沒有真正穩定下來。
“(我)想去找一些有技術性的工種,或者有明確的上升通道的職業”,他說。他不想吃青春飯,幹苦力活讓他有種隨時會被淘汰的錯覺,“工作過程中你就會發現,幹苦力沒前途。”
偶然一次機會,他在網際網路上接觸到程式設計。最早,他是在網上看一些免費的程式設計資料,斷斷續續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決定脫產全職學習。
2021年,經過近一年的學習之後,尹宇凡成功入職上海一家科技公司任職C++開發工程師,月薪11K,包吃住。
幾乎同一時間,鄭衡也在進行線上程式設計學習之後,成功入職四川的一家科技公司任Windows安全工程師,年薪18W。
他的培訓老師秦炳桂仍記得鄭衡找到工作時的場景,“他當時哭了,我幫助他拿到offer以後他就哭了,這個對我觸動非常大。”
“當時感受最深的,週末都不習慣能雙休了”,鄭衡回憶說——在4S店內做汽修工時他一直都是單休,從未有過完整的休息日。
線上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提升就業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騰訊課堂此前釋出的《2022大學生線上職業技能學習需求和就業趨勢大資料報告》(點文末“閱讀原文”檢視報告全文)顯示,2022年線上學習的大學生中,職業技能學習者佔比近91%,遠超考研、考公等學習比例。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課題組在近期釋出的《數字生態就業創業報告》中表示,數字技能已成為藍領最為重視的職業技能。在數字經濟時代下,年輕一代的就業方式、就業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正是得益於數字經濟的普惠性,越來越多如鄭衡一般的年輕人們擁有了自我提升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實現體面勞動與全面發展。
01一開始,尹宇凡是在網際網路上找免費的程式設計類課程資料學習。
但學習一段時間後他發現,這些課程大多年代久遠,不僅當下的技術環境嚴重脫節,課程內容也以基礎性的理論為主,“對實操技能這方面幾乎沒有”,也不符合目前就業市場的需求。
易道雲程式設計的培訓老師秦柄桂認為,尤其是對於尹宇凡這些非科班出身的“跨界選手”來說,這類自學免費影片的最大痛點在於“無人答疑”,“就是你遇到問題了沒有人給你解答”。
“如果自學,哪個問題三天解決不了,他們可能就會放棄”,秦柄桂說。
堅持是大多數人在學習一門新知識時面臨的第一道難關。在學習C++之前,鄭衡曾短暫地學習過一段時間的Python。“那個時候不知道學啥,就在網上搜,瞭解到Python比較火,又比較簡單,就去學了”。
但他僅學習了一個月就草草收場,“太難了”,他說。
“程式設計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快最快也要四五個月(的學習),不是說我今天心血來潮了我就通宵學習,明天潮水退了我就不學了”,秦柄桂說。
“學習是要講節奏的”,他說。大部分人在自學時往往會陷入一種急功近利的節奏中,基礎知識還未完全消化和理解,就盲目地開始生搬硬套,“看是看了,但是效果不好”。
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碼農”,鄭衡和尹宇凡都付出了常人意想不到的努力。
第二次開始學習程式設計,鄭衡下定了決心。他想過線上下報名培訓班,但線下學習可能就不能再上班了,不上班就失去了經濟來源,他只能選擇線上培訓課程。
白天,他在4S店內忙碌,晚上就在家中學習,“下班回去就學,從吃完飯一直學到12點或者1點”,這樣的學習狀態幾乎持續了一年。
尹宇凡先是一邊送外賣一邊學了半年的基礎課程,除了晚上的學習時間外,白天等餐的間隙,他就在手機上覆習。後期,他更是選擇辭掉工作在家全職學習。
他家人無法理解他的選擇,“不看好”,那時候他已經二十七八歲了,原來外賣員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收入也不差。現在他整天待在家裡對著電腦螢幕,家人也無法理解他說的程式設計學習。
“但當時我已經付出了這麼多了,你要是不把它完成,也對不起自己”,他說。
他最終堅持了下來。因為,“給我的選擇不多了”。
02和尹宇凡、鄭衡同期學習的C++程式設計班還有33人,除了像他們二人這樣的“跨界選手”,還有不少學員是當年的應屆畢業生,佔比達到46%,畢業兩年內的大學生佔比亦有34%。
宋增本是湖南工業大學電氣工程以及自動化專業的2021年應屆畢業生,即便已經在一所“雙一流”高校就讀,宋增本仍然為自己的就業擔憂。為了“增加一下就業的砝碼”,他在大三就開始在報班學習程式設計。
近兩年,高校畢業生的不斷攀升令“大學生就業難”屢次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909萬人,2022年更是突破千萬達到1076萬人,規模及增幅均創下歷史新高。但截至今年4月中旬,全國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僅為23.61%,其中還包括了不少考公、考研的學生。
中國青年網2021年曾面向5000多名在校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近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現在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而缺乏實踐和工作經驗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困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中國教育體系以培養通用型人才為主,與企業當前所需先進技術結合並不緊密。
已經成功就業的宋增本對此感受更為深刻。他目前就職的公司仍在招人,但對應屆畢業生並不友好,因為“公司緊缺的是工作經驗比較深一點的專家”。
與他同期學習的畢業生李英傑也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在招人時同樣強調“要資歷比較老一些的”,尤其是有過實戰專案經驗和技能過硬的人才,“不怎麼招沒有實戰專案經驗的學生”。
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幫助這些處於就業迷茫的年輕人打開了一扇視窗。一方面,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的教學內容與企業用人需求的匹配程度高,另一方面,也為學員增加了很多企業實戰專案的經驗。
去年,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了《“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加強數字技能培訓,大力推行“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培訓”,廣泛開展新職業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
除了本身的技術能力之外,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們在求職、面試環節更是一頭霧水。已經帶過多個應屆就業生培訓班的秦柄桂說,很多學生在應聘第一步的簡歷環節就犯了難題,為此他不得不在技能培訓之外幫助學生進行簡歷修改、模擬面試等。
“簡歷其實就是引導面試官去問你問題的”,他說,一份專業的簡歷需要一目瞭然、非常清晰,但是他接手的不少學生寫作簡歷時往往冗雜繁複,有的學歷不高的學生在面試時也比較自卑,無法打動HR。
“如果說你是大專學歷,在基本資訊裡寫大專就好”,秦柄桂說,“不要慫,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技術,雖然學歷不高,但是我的能力強,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宋增本在畢業前的最後幾個月一直在跟著秦柄桂進行一對一的就業輔導。他那時臨近畢業,各方面的壓力都向他襲來,“找工作家裡也催,條件也不太允許我不找工作繼續學習”,一對一的面試輔導幫助他緩解了不少焦慮情緒。
03在上海就業之後,尹宇凡還在繼續學習。
最近,他正在讀西南大學的專升本網校課程,同時還在學習英語。“相當於提升一點點……很多技能你都要學,一點點的去充實自己吧”,他說。
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目標,希望未來五年內自己年薪能夠再上一個臺階。“大的規劃不敢說……現在就是有一個夠得著的目標去做它,一點點提升自己”。
他感激於當下便捷的線上學習通道,那是他得以從一個迷茫少年得以繼續學習、實現階層躍遷的唯一跳板。
不只是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透過線上職業教育的方式來充實自己。
河南鹿邑,一個身患成骨不全症的90後女孩王妙透過線上的方式學習編織,她創作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大型手工展獎項,她藉此成立了自己的編織團隊,帶領同村的留守媽媽們一起創收。
河北唐山,身患小兒麻痺症的韋春嬌因身體不便,整日只能待在屋內,家中依靠丈夫一人打工支撐一家的花銷。她透過線上方式學習服裝製作後,成功開了一家高階服裝定製店,不僅能親手為全家人做衣服,還能補貼家用、分擔家庭的經濟重擔。
這些就業創業的新模式都得益於數字生態的不斷完善。《數字生態就業創業報告》中指出,新媒體創業、小程式電商、影片號創作等數字生態新職業新崗位,已經吸納了大量青年群體就業。數字生態帶來“平臺+個人”的職業模式,其靈活的工作方式,不僅更大程度激發勞動創造力,且實現了更為高效的供需匹配。
但學習一門新的技能從來都不是易事。“堅持”,這是大多數學員在提到自己的學習經歷時出現最多的詞語。“當你真正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肯定會遇到一些困難,這些困難能不能阻止你的腳步,就看你對自己目標有多堅定了”,尹宇凡說。
政策層面,政府也在出臺多項檔案鼓勵職業技能的學習。去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
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更是針對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支援社會力量舉辦職業學校、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業成果融通互認等方面作出規定。
數字浪潮之下,不僅年輕一代在努力進行自我迭代、掌握數字技術,傳統制造業同樣透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來補齊短板。
企業微信為製造業提供了專屬全套免費且免培訓的數字化工具,包括裝置巡檢、報餐、打卡、審批等諸多作業流程,都能做到免費、好上手,正在被大量中小企業應用。
在湖南,一家從事智慧家電生產的“小巨人”企業全康利用企業微信免費原生能力、三步搭建“數字化工作臺”,解決了打卡、即時通訊、審批的第一步建設,並在2020年初全員遷移到企業微信,即便是車間年齡最大的64歲老工人,也能順利上手。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讓傳統制造業也能享受到數字時代的高效、即時。在印製電路板領域的“隱形冠軍”景旺電子工廠內,工人每日交班後,系統可將實時訂單完成情況、產量結存、出貨量等重要資料,“千人千面”地精準推送到相關業務負責人手中。
而在過去,這些資料常常是“事後處理”,往往要等到統計人員發出日報或者週報才能知道結果,但現在,藉助數字化手段,管理人員幾乎可以實時接收生產資料,助力企業實現高效管理。
隨著人工智慧、5G、雲計算、大資料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經濟已成為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數字經濟程序中,數字生態是一個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新業態,它既是傳統行業實現變革的“跳板”,同樣也是新一代年輕人們的就業新方向。
“至少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拋棄吧”,採訪最後,鄭衡說道。他仍然沒有停止數字技術學習的步伐,在已經成為一名Windows安全工程師,他正在學習逆向分析方面的知識,“(希望)將來學完之後可以換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