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終於,我們要迎來所有汽車的變價潮,電動車領域的幾連漲已經幾乎涵蓋了所有主流車型,梅賽德斯-賓士的幾乎全車系漲價,最高漲幅12.1萬,揭開了頂級溢價能力頭部車企也扛不住的“遮羞布”,接下來的連鎖反應,才剛剛開始。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而這,也是中國車市裡,從2016年至今,6年裡的第三次汽車漲價潮。可能很多人已經忘卻了,2016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釋出通知,對零售價格130萬元(不含增值稅)及以上的乘用車和中輕型商用客車,加徵10%稅率的超豪華稅。之後的連鎖反應既是,頂級品牌漲價,而130萬元左右的車型,開始尋求下調至129.xx萬的定價。

第二次漲價潮,在2018年。零部件領域軸承行業的瑞典斯凱孚、日本精工株式會社平均漲價8%和7%,德國舍弗勒FAG軸承自3月平均漲價8%,輪胎企業開始大規模漲價。而車企,被基礎製造原材料卡住了脖子,但因為市場競爭過於激烈,各品牌拼命壓低成本,但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去產能、零部件暴漲之間互相沖突。最後,消費者承擔了這一切。

眼前,則是第三次。

賓士的漲價,是從上到下的壓力釋放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最近一週內,賓士漲價的原因,已經被進行了多輪次的剖析,結論如下:

  1. 全球化之下的上下游供應鏈條,同時遭受日本海嘯、俄烏戰爭、新冠疫情的衝擊,讓車企的造車成本有了明顯提升;
  2. 全球化之下的貨幣兌換,同時遭受美元超發、俄烏戰爭、石油、新冠疫情的衝擊,讓匯率上有了明顯的變化;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1. 全球領域裡,很多車企已經在中國市場之外發生過幾輪次的漲價,包括BBA在印度市場約3-3.5%的漲價,更早之前,BBA在澳大利亞市場多次調價;
  2. 和汽車相關的上下游方面,大多都在漲,除日本海嘯導致的瑞薩電子停產外,還有俄烏戰爭中對汽車線束零部件的衝擊,以及鐵、銅、鋁、銠、鈀等汽車製造所需金屬的價格都有明顯上漲,再有新能源方面的鋰、鎳承壓;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1. 電動車在中國市場已經處於扛不住的狀態,部分頭部電池供應商率先提價,報價從+70%,+90%,+130%不斷上調,直接導致車企無法保價;
  2. 賓士此次的漲價,包括尚未漲價的寶馬、中國等,背後還有一條主因是,高階品牌的使用材料也大多無可替代方案,最終的蝴蝶效應是不得不漲。

上述6條,讓人不得不正視,甚至是警示汽車漲價潮,危害是什麼,破解方式又是什麼,對其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又是什麼。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會有什麼危害,最淺層的認知是,消費者購車成本提升,但並不確定能夠買到高品質的新車。因為,儘管豪華車的使用者群體相對固化,漲價能匹配其購買力,但不同車企之間的面對的局面不同。賓士、寶馬在新一輪技術、動力、技術上繼續能獲得全球消費者認可,這在全球銷量上有所體現。但,諸如奧迪、林肯、凱迪拉克、英菲尼迪等品牌,它們的消費者認可度在變低,於是在價格上做文章,和頭部品牌開啟差異完成競爭,將讓很多車企面對不能漲價的局面。所以,原材料上漲、價格上漲受限制,大體的解決方案是在原材料供應商領域,找相對更便宜的替換品。

另外,豪華品牌承壓,壓力的釋放邏輯自然是不斷向下,大眾、豐田、本田、日產等,漲不漲、怎麼漲,它們所釋放的壓力會不會傳導至中國頭部品牌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等身上,自然是變數極多。同時要注意的是,汽車產業鏈條經歷130餘年的發展,很多維度已經固化,下層品牌承壓但漲價受限的解決方案,也一樣是“如果沒有開創性新技術進行解決,一樣是找更便宜的替代方案進行更換”。

最淺層的衝擊,就是消費者得多花錢買同品質(相對以往)的新車,或者是花表面上差不多的金額,買到品質更低的新車。於情於理,這都不是消費者利好,尤其再結合全球格局大變數、新冠疫情等導致的經濟下行,甚至是“雪上加霜”。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當然,遭遇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解決問題,而不是陰陽怪氣、負面批評。130餘年的汽車發展史上,上下游變化、戰爭、法律法規帶來壓力導致車價不得不上漲的情況裡,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用技術創新跳脫傳統思路,甚至是更換技術路線。

毫無疑問,破而後立十分艱難。結合最近的時事,比亞迪率先全面轉型電動化,宣佈砍掉燃油車業務,讓人不免設想,“新能源新技術是否會是破局的好思路?”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不過,不幸的是,全球幾十家、中國100餘家車企裡,能夠複製比亞迪模式的極少。比亞迪的禁燃背後,是不久前電話會透露出的DM-i車型訂單積壓超過40萬臺,更是2019年新能源車銷量佔比超50%,2021年佔比超82%。另外,比亞迪的發展模式如豐田一樣,選擇自產自研核心元件,自我孵化了很多供應商,並同時掌握從開採到冶煉再到製造的動力電池業務。整個比亞迪集團同時涉及3C領域電池、消費數碼產品電池,這一切結合之下,才最終有了比亞迪汽車的100%新能源化。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但,即便如此,你還是會發現,它也從2022年開年起,連續兩輪宣佈了多款車型的漲價。第一波,為了補平新能源補貼退坡的差額,第二波,為了補平全球化各種鏈條的上漲。它能做的,是依託自己的模式、佈局、技術等,比別人漲的更少,但一樣是要上漲。

新一輪汽車漲價潮眼前看,幾乎無解,因為任意一家車企也無法脫離全球化。全球有大的變化,最終就會分攤到各國、各地區,並秉承先挑軟柿子捏的邏輯,最後才去動最重要市場,比如眼前的中國車市。

淺層目前無解,深層要警惕的是什麼?

淺層的邏輯比較清晰,即便在市場變數過大價格不斷波動的場景下,基於全球格局的現狀也不用過於恐慌。因為,整體的汽車市場會在波動中再次找到平衡點,背後是各企業的調控,以及各國的宏觀調控。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天底下沒有新鮮事,翻開歷史的卷軸,總能找到相似事件,譬如糧食危機。

1972-1974年時,全球石油價格暴漲,美元超發防水,全球陷入通貨膨脹,3年間全球糧食價格暴漲3倍,之後在調控中進一步回落。後續經過調整,價格趨於回落,但再進一步的全球化中,糧食這種核心命脈,成為了國際糧食炒家牟利的工具。

2007年-2008年間,全球經濟危機前期,國際大米價格上漲200%,玉米價格上漲220%,我國上漲幅度在28%以內,背後既是中國和糧食炒家的博弈。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再比如,1994年-2004年間,全球大豆價格暴漲,世界多國產量地的大豆種植面積變大,但隨後價格被控制暴跌,種植農戶血本無歸的同時,下游的壓榨企業則拒接大豆現貨選擇違約。整個上下游產業,遭遇重大沖擊。再之後,外資相關壓榨企業趁行業寒冰期,低價佈局。

當前,我國的大豆油壓榨領域,即是如此,比如新加坡嘉裡糧油旗下的金龍魚品牌。國家的調控手法是,大量囤積大豆和豆油,利用大量儲備進行調控,價低時收儲,價高時拋儲。主糧由自身供應,輔糧依賴對外進口。就在最近幾年,我國分別在2019年釋出《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以及近期的十四五規劃對種業工程進行提升等,均是在保證行業的安全。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相比糧食行業,中國汽車產業的規模、體量等,勝在數量,而不在於全域性。

糧食領域,中國小麥、大米產量全球第一,玉米產量全球第三,大豆生產水平全球第四。反觀汽車產業,中國在汽車生產量/銷售量上處全球第一,而知名的相應上下游公司卻寥寥。

2021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100強榜單中,中國有8家企業上榜。日本、美國各有22家,德國有18家,韓國有9家。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本土上下游零部件行業尚有較大成長空間,意味著在汽車產業劇烈波動時,大多數中國本土汽車企業(非合資),其可選擇的替代方案極少。合資車企,則可以藉由德國、美國、日本的相關零部件,有相應更好的解決方案。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眼前,汽車價格眼看著在發生全方位的上漲,原本已有佈局的企業大多在選擇加碼,如動力電池企業均在開發新的產能,再如半導體領域裡,博世追加投資2.5億歐元擴產碳化矽器件,再諸如採埃孚等也均在擴大產能。

很顯然,隨著汽車價格的全球進一步上漲,會有更多的上下游企業增產加入。而隨著規模的擴大,下一步要面對的局面則是,警惕其如糧食危機一樣,在波動中被趁虛而入。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最該被警示的,是當前代表朝陽的動力電池產業。各大主機廠都表示動力電池成本價格上漲幅度十分離譜,但從比亞迪的漲價幅度上,我們卻發現實際的上漲幅度並不算離譜。

行業頭部企業所展示出的風向是,原材料市場受到波動,甚至是操控,但如今還是至少可控的。相反,汽車行業的大規模漲價,卻已經看似不夠可控。

在發展程序中適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與全球的接軌程度,這當是未來幾年間,汽車產業的主線。卡脖子,本質上只是短時間事件,但被抄底、抄家,這才是真正傷及根本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55 字。

轉載請註明: 糧食危機的預警:中國車市6年間第3次漲價潮,危害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