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日第一家”後人:我們家族在香港80年來愛國事業中從未缺席

(中共百年華誕)“香港抗日第一家”後人:我們家族在香港80年來愛國事業中從未缺席

中新社香港5月18日電 題:“香港抗日第一家”後人:我們家族在香港80年來愛國事業中從未缺席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我們這個家族在香港過去80年的愛國事業中從未缺席。我一直被前輩的愛國精神激勵著,嘔心瀝血服務一個社團總會,得到幾十個分會、十幾萬人的信任尊重。 ”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執行主席黃俊康,坐在香港沙頭角石湧凹羅家大屋的門前對中新社記者說。這個寬大院落的右邊,一棵枝丫繁茂的鳳凰木已開出熱烈的花朵。

羅家大屋由巴拿馬華僑羅奕輝於1930年興建。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階研究員劉蜀永教授告訴中新社記者, 香港淪陷期間,從這個大屋走出的羅雨中、羅汝澄、羅歐鋒、羅許月及其配偶等11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港抗日鬥爭,是公認的“香港抗日第一家”。其中,羅汝澄曾引領抗日遊擊隊進駐沙頭角,羅雨中參與組建香港民兵隊伍——南涌人民聯防隊並任首任隊長,羅許月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大隊部交通站站長,她當年以沙頭角“大眾米站”作掩護,建立起由香港大埔至內地抗日遊擊區的聯絡線。

“我問過長輩們一個問題,當年家裡生活條件不錯、又很安全,為什麼要抱著必死的信心去參加游擊隊、參加共產黨?他們說‘日寇侵華做了很多慘無人道的事情,我們都是中國人’。”羅許月的兒子黃俊康說:“二舅羅汝澄回到香港不久就去找我媽媽,我媽媽當時為反抗封建包辦婚姻已經在帶髮修行,二舅說:‘姐,現在日寇打香港了,你吃齋也不得安穩了,我們應該去抗戰了。’我媽媽就收拾衣服跟舅舅走了。”

黃俊康記憶最深刻的是母親講過的小交通員“鐵沙梨”的故事。“我們這一帶有一種梨叫沙梨,每棵沙梨樹上總有那麼幾顆長不大的,嚼不爛打不破。游擊隊有一次被100多名日軍包圍,當時十四五歲的‘鐵沙梨’負傷後連滾帶爬幾個小時,想方設法把情報送到大隊部,其他部隊得以安全轉移。媽媽就是告訴我要學‘鐵沙梨’這種頑強的精神。”

和黃俊康一起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的還有羅家三兄弟的三個女兒。羅汝澄的女兒羅凱嬰說:“我父親很少說他以前幹過什麼,但他說過,他們看到了英國人怎樣統治香港,也看到了國民黨怎樣腐化、怎樣奴役人民,比較來比較去,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所以他在任何情況下都堅信他們幾十年走的這條路是正確的,希望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

羅雨中曾身陷日寇憲兵司令部,遭受20多種酷刑也毫不屈服。但在羅雨中的女兒羅惠芳看來,她父親最高光的時刻是在1949年10月1日。“當時沙頭角還沒解放,他帶領老百姓和學生慶祝新中國的誕生。他透過和英方警察的談判,面對國民黨架起的機槍,在中英街對面的新樓街升起一面五星紅旗。”羅惠芳說:“所以,2019年,看到香港一些人把國旗踩在地上、扔到海里,我心疼。”

擔任港九大隊海上中隊中隊長的羅歐鋒不僅槍法好,而且擅長攝影,東江縱隊現存的很多珍貴照片就出自於羅歐鋒之手。“我爸爸從小就喜歡拍照,後來他帶著相機參加了游擊隊,游擊隊行軍、打仗、練兵的情形,他都拍了下來。他用過的一支雙管獵槍,被收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羅歐鋒的女兒羅志紅說。

經羅氏族人同意,羅家大屋將改建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黃俊康說:“港九大隊的功績在抗戰結束英國恢復香港的殖民統治後就沉寂了。香港今天出現的很多惡果雖是種種原因造成,但缺乏國民教育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後遺症。我們這些表兄弟姐妹們覺得應該為香港、為國家做一些事,其中一件就是支援把羅家大屋改建成香港首個紀念抗戰的專題紀念館。”(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60 字。

轉載請註明: “香港抗日第一家”後人:我們家族在香港80年來愛國事業中從未缺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