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談 | 寒假,落實“雙減”不能“放假”
張博
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精神,教育部召開視訊會議,系統總結2021年工作成效及經驗做法,通報各地工作進展,全面分析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研究部署期末和寒假期間有關工作任務。會議強調,寒假期間是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的關鍵期。各地在寒假期間要嚴格日常巡查,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對發現的違法違規培訓行為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做到令行禁止。(據光明網1月4日報道)
中小學很快就要放寒假了,相關的教育問題整個社會關注、師生家長關心。“雙減”之後鞏固成果的首個寒假,落實政策不能“放假”。
“雙減”是著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有力舉措,是增進人民福祉、回應群眾關切的生動體現。回想以往,家長見縫插針各種“硬核雞娃”,孩子“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去補習班的路上”,教育的“軍備競賽”讓許多家庭苦不堪言。如今,作業少了、校外培訓規範了,孩子和家長逐漸從沉重的負擔中解脫出來,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可以說,這一段時間“雙減”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不過,教育上的沉痾積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根子上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落實“雙減”還遠不到可以“鳴金收兵”的時候。
“雙減”涉及教育方式的轉變,更涉及教育理念的革新。目前,一些培訓機構和家長的思想觀念還沒有及時轉變。有的校外培訓機構只是懼於高壓態勢才有所收斂,還遠沒達到自覺自律的程度。而有的家長嘴上說比以前輕鬆了,心裡的焦慮卻越來越強烈。最近,有不少媒體報道,個別培訓機構打著“思維訓練”“家政服務”“眾籌私教”等旗號進行變相違規培訓,家長也樂意“暗度陳倉”讓孩子去“攢班”或“一對一”。這足以說明,應試化、焦慮化的教育氛圍還沒有完全消除,“雙減”要想真正達到預期效果仍需常抓不懈。特別是孩子放假以後,有了大量的空閒時間,違法違規培訓換個“馬甲”浮出水面的意願強烈,更有必要露頭就打。
落實“雙減”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能有歇歇腳、鬆口氣的想法。只有把高標準、嚴要求堅持下去,抓細抓小、久久為功,一個事項一個事項盯住,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才能積小勝成大勝,從深層次最佳化教育生態。教育管理部門應當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方法,對違法違規培訓的各種“變種”及時進行研判,不斷增強管理的針對性。在假期這樣的關鍵節點,更要打好“提前量”,給校外培訓行業“體檢”“治病”,用釜底抽薪的辦法排除隱患。
教育生態是一個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構成的整體,治理假期的校外問題,需要校內校外、家庭社會在平時就共同努力。培訓機構應當摒棄浮躁心態,迴歸“學校的有益補充”定位,堂堂正正經營。學校則應當在教學和課後服務等方面精益求精,用過硬的教學實效贏得學生和家長的認同。廣大家長也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氛圍,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雙減”是全社會的共識和期待。落實“雙減”不“放假”,不給那些企圖投機取巧的機構可操作空間,就一定能讓學生度過一個快樂的假期,讓教育培訓行業的執行步入正軌,讓我們的教育環境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