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德國學者:歐洲應當更全面瞭解中國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題:專訪德國學者:歐洲應當更全面瞭解中國

作者 湯拯 李曉喻

中國迅速發展的“密碼”是什麼,有哪些經驗與智慧值得歐洲乃至世界借鑑?歐中關係應當如何實現更好發展?

針對這些備受關注的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德國研究王陽明哲學的專家巴拓識近日接受了中新社專訪。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鮮活生命力”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一百年的時間,把滿目瘡痍的古老文明建設成如今的現代化中國,這是一項多麼偉大的成就!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巴拓識說。

“作為一個德國人,我很驚歎地看到,原本發源於德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發揚光大,並且走上了一條獨特的中國道路”,巴拓識認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思想實際上有相似之處,如二者都關注“人”,中國的“仁愛”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中也有類似表達。

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在中國人的智慧中,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的思想放在中國當下實際情況中進行思考,與中國的特殊環境實踐性地結合起來運用。”在建立新中國、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過程中,中國是這樣做的。在這樣的智慧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鮮活的生命力。

中華文明的長處在於“懂得分享”

談及中國在思想觀念、治國理政等方面的經驗和智慧,巴拓識認為,中華文明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值得世界其他文明學習:分享就是收穫。這是一種建立在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基礎上的智慧,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哲學家墨子的思想那裡去。

他坦言,對於很多西方人來說,分享反而意味著失去。“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說,一個羅馬人把自己的披風剪成兩半與人分享,結果兩人各自披著半件披風都捱了凍。這個故事裡的分享是沒有回報的失去,而在中國思維中,分享帶來共贏。”

巴拓識稱,從長遠來看,中國這種智慧是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經濟的唯一途徑,也是建立有效團結不同文明的唯一途徑。

歐洲需要更全面瞭解中國

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歐盟大規模復甦計劃的啟動之年。

巴拓識表示,未來希望看到中歐之間能有更多合作。“中歐雙方是天然的、理想的合作伙伴。這種合作應該以多維度方式來實現。”例如,雙方都有推動能源轉型的需求,在這方面歐洲的技術優勢可以與中國的市場優勢合作,透過共同開發技術商業化合作的形式,雙方應該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他認為,除經濟合作之外,歐中還需要更多文化上的相互承認,需要相互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只有這樣,雙方才能更好合作。

在巴拓識看來,歐中雙方需要進一步加深瞭解。“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歐中彼此還有太多過於簡單和刻板的印象。但總的來說,中國人對西方的文化探索要深入得多,歐洲人應該更多和更全面地瞭解中國。”

巴拓識還提醒說,大多數中國人只是透過美國化的英語視角來看待西方文化,但英語世界並不是西方唯一的文化中心。西方文化最核心也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多元化。從嚴格意義上來看,並沒有“唯一的標準化的西方文明”,它是一個和而不同的聯合體。如果只關注英美文明,就容易忽視歐洲文明中其他極為關鍵的元素。

“當今中國肩負著巨大的挑戰和重大的責任。我希望中國能夠成為一個連線不同世界文化的橋樑。如果未來我們這個星球要獲得充滿希望的未來,那絕對不能是建立在自私的個人利益之上的。因為這一理想實現的標誌必然是和平、正義和充滿希望的生活。”巴拓識說。(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17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德國學者:歐洲應當更全面瞭解中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