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特色為優勢 這個基地開啟科技之輪駛向深藍

化特色為優勢 這個基地開啟科技之輪駛向深藍

本報記者 王健高 通 訊 員 文 輝 王 偉 劉 偉

特色產業基地系列報道①

編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著眼於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叢集化、生態化發展。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是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據此,本報聚焦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推出系列報道,展現它們在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過程中的實踐和探索。

中國船舶集團柴油機有限公司青島總裝廠成功交驗為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5S60ME-C8.1CSB202主機;青島海西重機有限責任公司為天津港智慧化集裝箱碼頭打造的第三批4臺自動化軌道吊順利發運;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船重工)建造的32.5萬噸超大型礦砂船“OREZHOUSHAN”輪命名交付,用於巴西—中國航線的礦石運輸……

今年以來,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重大工程裝置頻頻交付的喜訊不斷從國家火炬青島黃島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以下簡稱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傳來,為青島西海岸新區實現“十四五”開局之年的全年目標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特色產業升級、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支點的成功例項。青島市委常委、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書記、黃島區委書記孫永紅表示,青島西海岸新區用好用活“國字號”平臺,加強科技自立自強,奮力把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的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勝勢。

打造“國之重器、海之脊樑”

青島海西灣,這片處於中日韓世界船舶製造業“金三角”中心地帶的U型港灣,成為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的主陣地。在這片U型港灣,彙集了數十家大型造船企業,岸線總長12公里的基地內有造修船塢6座,海洋工程滑道11條,生產工藝裝備全國領先,全部達產後,年造船能力668萬載重噸,修船能力200餘艘,海洋工程鋼材加工能力50萬噸。

“依託青島西海岸新區開發建設的這個‘國字號’特色產業基地,打造出眾多國之重器,對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青島西海岸新區工信局局長謝龍目表示。

記者在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青島海工生產工地,看到近百臺履帶吊、汽車吊拔杆林立,工人們為正在建造的多個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以下簡稱FPSO)專案,緊張有序地組裝著各類海工裝備模組。

“海西灣不論是航道、外部環境,還是周邊的配套能力,都是一流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張豔芳坦言,“16年前選擇在這裡建廠的時候,周邊大型的企業只有一家北船重工,我們也只是中海油旗下的一家工程公司。如今,我們的產品不僅覆蓋中國各海域的淺、深水油氣田工程,還輻射歐洲、大洋洲、俄羅斯北極地區、東南亞、中東、西非、南美洲等國際市場。”

目前,越來越多的船舶製造與海工裝備企業在海西灣集聚,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為龍頭,從大型船舶主機曲軸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發動機、船舶電力推進系統、港口及船用機械等完整產業鏈和產業配套能力的大型產業叢集。產業深度融合,使這裡不斷創造出“世界之最”:全球最大的40萬噸級新型礦砂船,世界最大噸位級海上FPSO,世界首座半潛式智慧海上漁場……

謝龍目介紹,2020年,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所在的青島西海岸新區船舶與海工產業實現訂單和產值逆勢雙增長,實現產值118.13億元,年內累計增速9.79%。

突破關鍵技術,駛向藍色深海

今年2月,中國船舶集團海洋裝備研究院(以下簡稱海洋裝備研究院)落成啟用,這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船重工)直屬的第一家海洋裝備研究院並非“閉門做研究”,而是跟產業的發展需求相結合,在深海探測與開發裝備、船岸一體化智慧裝備、智慧遠端服務等前沿領域進行研究及相關產業化。

科技成果產出後,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將是一個“應用場”。海洋裝備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我們要在海工關鍵技術上進行突破,在產業瓶頸上加以破解,做產品的中高階,讓青島在海洋相關產業裡真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將科技創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基地內共設有各類研發機構17家,其中國家級和省級研發技術中心各4家。獲得國家專利67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謝龍目說。

近年來,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所在的青島西海岸新區加快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優質科技資源集聚,先後引進中國科學院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船人因工程研究院(青島)有限公司等涉海高校院所20個,累計建立市級以上海洋科技創新平臺142家,佔全區科技創新平臺總量的30%,全區集聚涉海人才3萬餘名。

海洋科研機構雲集,海洋人才薈萃,催生了強大的海洋創新能力。“瞄準涉海裝備研發製造、維修、服務關鍵領域,青島西海岸新區透過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大平臺協作,重點在船舶海工、海洋新材料等領域實施關鍵技術攻關200餘項,其中37項技術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謝龍目表示,從“製造”邁向“智造”,從“造殼”轉向“造芯”,青島西海岸新區堅持創新驅動,強化技術引領,推動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產業基地。

運用政策槓桿,激發產業叢集“鏈”式效應

近日,一艘由山東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海工)參與設計建造的海洋鑽井平臺乘船出發,歷時一個多月時間抵達波斯灣,幫助中東國家進行油田鑽井作業。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可以在海洋鑽探、綜合性海上服務等領域與世界行業巨頭同臺競技的海洋裝備企業,山東海工正在佈局另一條產業鏈。“我們依據全球最先進拆解理念‘雙船起重和三船聯動作業’,建造雙船重吊起重系統(TML)新式海上平臺拆解專案,主要用於海上固定式平臺的安裝和拆解。研發成功後投入使用,將快速改變全球海工拆解市場格局,奠定該領域的‘中國地位’。”山東海洋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鄭慶濤深有感觸地說,“這離不開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撬動政策槓桿,在海工裝備領域延鏈、強鏈、補鏈上尋找突破口,提升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核心競爭力。”

“我們對船舶海工重點產業鏈實施鏈長制推進,由分管區領導擔任鏈長,推進產業鏈企業發展、雙招雙引、技術創新等重大事項,制定有力工作措施,加快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固鏈,實現產業鏈‘聚變裂變’式發展。”謝龍目介紹說。此舉為打造世界級產業基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3月1日,擁有100多項我國尚屬空白的專利技術,特別是在FPSO領域有豐富的設計和製造經驗,屬於全球較為領先的海洋工程解決方案提供商新加坡TUFF海工在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正式註冊目前國內唯一的子公司“塔福能源有限公司”,主要業務包括FPSO、FSO製造和運營等。

“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目前是國內少有的船舶海工產業鏈集聚的區域,未來專案合作的空間很大,將優先考慮在該區域尋找合作單位,以促進青島西海岸新區企業經濟效益。”新加坡TUFF海工專案中方代表李剛說。

強鏈補鏈離不開政策支撐,讓船舶與海工產業發展更有“底氣”。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專門出臺了16條支援政策,分別從土地、資金、科技、產業等方面推動海洋產業強鏈補鏈。謝龍目介紹,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連續5年、每年安排1億元強鏈補鏈專項資金,支援海洋產業發展、海洋高層次人才成果產業化專案和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設立了50億元的海洋產業發展基金,透過市場化手段,推進海洋科技協同創新攻關、資源開放共享、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為海洋產業發展賦能。

開局“十四五”,開啟新徵程。膠州灣畔的船舶與海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正加快在船舶與海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大路上點燃越來越多的“火炬”,照亮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徵程,揚帆遠航,駛向深藍。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85 字。

轉載請註明: 化特色為優勢 這個基地開啟科技之輪駛向深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