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以“頭硬”判斷汽車安全與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汽車科技發展到如今的階段,汽車安全的考量標準早已不是這麼簡單。但是,這個很多網友都明白的道理,某家汽車媒體卻選擇將其拋在一邊。近期,這家汽車媒體釋出了卡羅拉與速騰的“對撞測試”節目影片,引發全網的廣泛熱議。
在節目影片中,兩款車分別以64公里/小時的速度,進行了50%偏置對撞。在碰撞後,這家媒體根據車輛變形結果來判定兩款車輛安全性,由此引出了第一個槽點。
這家媒體分析認為,卡羅拉車身有多處變形、A柱變彎、車門鎖死,而速騰車身同樣多處變形,A柱未彎,車門可以開啟,由此斷定速騰“完勝”卡羅拉。
而在IIHS、中保研、NCAP等諸多權威碰撞測試中,評判機構均以“車內人員、行人保護”為重要考核指標。顯然,這場來自媒體的碰撞測試,以車輛受損程度評判安全級別不夠客觀,也背離了消費者對車輛安全效能需求的初衷。
不僅如此,在這場碰撞測試中,主辦方也忽略了兩款車型的主動安全配置。就好比是讓兩個人“不準動腦”直接“硬碰硬”,就看誰更重、更有力氣。而這樣的做法也直接背離了卡羅拉和速騰在主動安全上的配置和實力。要知道,汽車科技發展到今天,主動安全配置早已是人們極為關注的物件,在車道糾偏、主動制動等一系列主動安全配置加持之下,兩輛對向行駛的車能否撞在一起都是小機率事件,“比頭硬”的時代更是要追溯到十幾年前。
若是一定要在兩者碰撞後的車輛受損程度上分高下,這也並非是安全性高低的原因,而是取決於卡羅拉和速騰背後的“日系”和“德系”安全理念的不同。
眾所周知,在兩大車系的安全理念中,日系更重視人員保護,這不僅包括駕乘人員,也包括行人。而德系更注重車輛本身的完整程度,以加重、加強車身來增加撞擊力度。從近年來汽車科技的演變和發展路徑來看,日系的人文理念成為行業公認的主流,畢竟在一場嚴重事故中,人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沒有人會在高速碰撞之下,還去關心車輛本身能不能修復。
正因如此,在碰撞測試的節目影片釋出後,很多網友大為不滿,質疑節目中的標準設定更偏向德系,不夠客觀中立。
當然,連主辦方自己也坦言,這場碰撞測試資料不足,經驗不夠,畢竟有別於權威碰撞測試機構,這些都可以理解。但既然已經認識到了這些不足,為何又勉強給一個板上釘釘的結論呢?除了吸引眼球,再無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