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姥姥帶大的娃,為啥長大後卻越來越不願去姥姥家?答案讓媽媽淚目

由 諸葛寒香 釋出於 綜合

“媽,我不想去姥姥家,我可以回去嗎?”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走親戚,是我國多年的傳統習俗之一,每當到了逢年過節的時候,親裡之間免不了要多加走動,尤其是姥姥家,更是拖家帶口的前來探望。

但現在,不少父母反映,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去姥姥家了,讓去一次,就跟接財神似的,真心誠意換來的結果卻是一場空。

本文配圖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案例

12歲的亮亮從小是在姥姥家長大的,姥姥對他一直如親孫子一般,有什麼好吃好喝的都先緊著他,而亮亮也算懂事,一直和姥姥說,自己長大了要給她養老,這話聽得姥姥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6歲那年,亮亮因為讀書的原因,回到父母身邊生活了,剛開始,每次說去姥姥家還挺興奮,可是亮亮媽發現,孩子越大反而越不願意去姥姥家了。

一次,東西都準備好了,可亮亮還是不願意起身出門,氣得亮亮媽直罵“白眼狼”。

但任憑亮亮媽怎麼說,亮亮就是固執的不去,隨後在媽媽的一再逼問下,亮亮才首次說出了自己不願其姥姥家的願意,而媽媽聽完之後忍不住淚目,直後悔自己剛剛“白眼狼”的數落。

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願意去姥姥家

1、親疏有別,感覺自己是外人

姥姥明明把亮亮當親孫子對待,為什麼亮亮會覺得自己是外人呢?

原來,就在亮亮5歲那年,小舅舅家生了一對龍鳳胎,姥姥抱了親孫子,自然高興極了,就將精力全放在親孫子身上,亮亮自然就失去了獨一份的寵愛,感覺自己像個外人一樣。

其實,在很多老人的眼中,孫子和外孫還是有本質差別的,所以日常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偏心情況,而對於這些事情,孩子越大看得越真切,自然就不願意多去姥姥家了。

2、反感親戚問東問西,做對比

按照國人的傳統,幾乎一大家子都住在一個地方,所以去姥姥家,勢必會碰到更多的親戚,此時,親戚們總喜歡問東問西,小的時候問成績怎麼樣,大了就問有沒有物件,啥時候結婚生孩子。

而更讓他們反感的是,總是會被親戚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亮亮每次去姥姥家也遭遇了這樣惡意的問題。一次大舅舅在問完他的成績之後,笑著說:“那你的成績不如哥哥啊,可要努力追上啊。”舅舅當時輕視的語氣,讓亮亮一直記在心裡。

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被一遍一遍的問,甚至是被惡意對比,即便是性格再好的孩子都會不厭其煩。

3、覺得走親戚無聊

在小的時候,可能還覺得走親戚很新奇,能見到很久不見的人,還有好吃的好喝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份新奇勁就會消失,反而覺得走親戚就是圍在一起吃一頓飯,很無聊。

此外,還有一些孩子長大之後有了自己的交際圈,在休息時間會和朋友約著打打球、聊聊天,如果隨著家長走無聊的親戚,計劃勢必會被打亂。

當孩子不願走親戚時,聰明父母都這樣做

1、探尋根本原因

事出必有因,當孩子不願意走親戚的時候,家長可別急著數落,而是應該問清楚具體的原因,遇到孩子不願意說的時候,可以多提問題,引導他們慢慢吐露心聲,並幫助他們打消顧慮,以期放下心結,開開心心地走親戚。

2、尋求孩子的幫助

小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如果用逼迫的語氣和他們說話,勢必會起反作用,所以,家長不妨換成商量的語氣,並適當的耍點“小心機”,比如說東西太多了,讓他們幫忙拿一下。

這樣,孩子此次出行的目的是給父母幫忙,他們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自然也就願意去了。

3、培養孩子的社交和情感

社交和情感表達障礙是不少孩子都面臨的問題,這也是一些孩子因為親戚喜歡問東問西,和他人作比較而不願意走動的原因。

所以,家長日常需要營造場景,鍛鍊孩子的社交和情感表達能力,增強其對環境的適應力及心理素質,以便能輕鬆應對、紓解親戚的提問,以致不排斥走親戚。

“關注幸孕姐,持續為你們提供更多有用、有趣、有情緒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