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評觀察 《車評社》第394期
前言:若不是朋友買車時問起,近期有一場斯柯達品牌體驗日的活動,相信不少人和筆者一樣,已經快把這個品牌給淡忘了。
說起來,入華15載的斯柯達起步並不低,有大眾汽車三大件的加持和大眾的“小老弟”之稱,其一度還堂而皇之地打出了“懂大眾的都買了斯柯達”的大幅廣告。
然而,“貼金”並掩蓋不了“青銅”的本質,終究被現實打腫了臉。
眾所周知,大眾汽車在華的“吸金”能力很強,比如2019年南北大眾的銷量超過了400萬輛,而斯柯達在華銷量僅為28.2萬輛;今年上半年更慘,斯柯達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38.5%至 7.7萬輛。
從銷量對比來看,斯柯達連“大哥”的尾燈都看不到,與後起之秀的捷達品牌也差開了距離。
而銷量下滑、品牌下跌,這慘淡的一幕正是斯柯達品牌的真實寫照。對於在中國市場的高開到如今靠刷存在感的低走,斯柯達是不能接受的。
說到這,難免有人問,斯柯達到底是怎麼 “作”成這樣的?
泯於大眾,實力不濟?
斯柯達是大眾汽車集團在華投產的第三個品牌,自2006年帶著大眾光環進入中國,本以為能抱著大眾爸爸的大腿“收割”一波,沒想到只猜對了開頭。
在那個增量的年代,斯柯達相繼引入了明銳、晶銳、昊銳、昕銳等車型,嚐到了不少甜頭。在後面的十年,斯柯達不甘再做大眾的綠葉。
記得是從2016年開始,斯柯達將旗下全系車型的尾標“上海大眾”扣下來換成了“上汽斯柯達”,似乎是想要擺脫大眾的影響,獨立品牌運作。
可惜好景不長,可就在達成200萬輛成就之後的發展路上,斯柯達逐漸遭遇瓶頸,一路磕磕碰碰,市場表現也每況愈下。直至今年1月,斯柯達當月銷量不足萬輛,同比下滑達66%。
雖然斯柯達表示他們在第二季度已經看到了市場復甦的訊號,但是該品牌近幾年銷量的頹勢已是不爭的事實。儘管該公司重啟業務計劃後銷量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主要還是得益於歐洲市場需求的拉動,在中國等多個核心市場,斯柯達還是輸出乏力。
此外,我們知道,大眾在中國市場的產品線十分長。從最低端的桑塔納到途銳,差不多各個細分市場都填滿了車型。其中,南北大眾的同平臺車型稍稍錯開,就填滿了整個8-30萬的市場區間。
而在地主家也沒餘量的年代,大眾汽車開始市場下沉,減配降價。這進一步壓縮了斯柯達的市場空間,而作為副牌的斯柯達又沒有太過明顯的核心賣點,自然越來越邊緣化。
所以,在大家的固有印象裡,斯柯達不過就是一個低端並且接近小眾的品牌,儘管在一定程度而言對斯柯達不公平,但事實就是如此。究其根源,品牌定位竟是斯柯達繞不過去的發展之殤。
主動官降,尋求續命
實際上,為了重振中國市場的銷量,斯柯達在今年4月份開啟了“官降”模式,斯柯達"以價換量"來迎接無奈的時代。
在今年的4月22日,上汽斯柯達最終採取了戰略調整的第一步,即終端將價格範圍從78400-268400下調至77900-247900,SUV的價格門檻從105900元降至89900元。
針對斯柯達 “官降”一事,上汽大眾有限公司銷售與執行副總經理、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賈鳴鏑表示:上汽大眾及斯柯達雙品牌今年的目標是“確保市場佔有率提升,至少不下降。我們希望今年的銷量的跌幅小於13%,佔有率需要提升。”
目前來看,即便斯柯達向市場妥協,還是沒能重振斯柯達在國內市場的銷量。此外,再加上新冠疫情壓頂,今年二季度斯柯達品牌在華銷量下跌21.4%至48400輛,跌幅遠高於市場水平。
不過,正如行業分析人士所言,自身產品問題同樣是斯柯達遭遇份額狂跌的重要原因。
減配嚴重,投訴不斷
坦白講,斯柯達短暫輝煌的那幾年,明銳絕對是繞不開的一款車型。
尤其是上海大眾負責生產的第二代明銳,它有著更大空間的掀背式尾廂、更舒適的底盤表現、更低廉的價格,相較於A級轎車市場的捷達、桑塔納和凱越等車型有著不俗的優勢,
這些因素讓明銳迅速圈粉,最高月銷量甚至超過了3萬輛,放現在來看都屬於一線陣營。
但從第三代明銳(即2017款)開始,斯柯達開始了自己的作妖行為。
不知道是因為抄大眾作業抄習慣了,還是太一味追求單車利潤,第三代明銳就好比當前終端買到8萬的朗逸一樣,車子簡配非常嚴重,比如取消了多連桿式獨立後懸,去掉了2.0T、1.8T動力;此外,前後排側氣囊、頭部氣囊、LED日行燈、ESP等安全配置沒有標配。
而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有不少車主反饋明銳車內劣質隔音材料散發的嚴重異味, “毒內飾”變成了明銳的一個標籤。此外,發動機、變速箱問題頻發,斯柯達的投訴一直居高不下,讓這個百年品牌的知名度在中國一落千丈。
最近,西安一位馮先生投訴稱,他在2017年購買的一臺斯柯達明銳,在行駛了1.9萬公里後出現了變速箱滲油的現象,更換變速箱總成後換擋頓挫的故障依舊。後來一查,該4S店為馮先生更換的不是新變速箱總成,疑似是拆車件。
而據瞭解,此類現象還不是個例,去年斯柯達經銷商售賣‘泡水車’一事更是將斯柯達的品牌形象拖至谷底。
寫在最後:
綜上,你會發現斯柯達的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營銷混亂以及始終不明朗的品牌定位,使得它不得不淪為三線品牌,甚至一度徘徊在了淘汰邊緣。
而造成這樣的局面,不僅斯柯達要反思自己的策略失誤,大眾集團也要反思把斯柯達當作市場試驗品的做法。
不然,斯柯達願意放下身段去與自主品牌搞競爭,而自主品牌卻從沒把它當回事,這就太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