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正是農村收穫和繁忙的季節。對於51歲的駐村扶貧幹部楊培忠來說,也是扶貧成效收穫的季節。
一頂遮陽帽,一個斜挎包,一輛電動車,這是老楊扶貧路上的標配,帶著一顆服務群眾的真心,老楊的腳步遍佈了石林縣芭茅村的每家每戶,走遍了村裡每條街巷,細緻瞭解了村情社情和建檔立卡戶的情況。
老楊說,扶貧工作沒有原來在公安幹緝毒和刑偵的尖峰時刻,也沒有在政法委機關參與統籌排程,連創平安先進縣、鐵路護路全國先進集體的榮耀,做的都是村內家裡的“雜事”,田間地頭的“農活”。他爬上拖拉機,運垃圾抽糞水;扛起掃把,動員村裡人掃出潔淨鄉村;掄起鋤頭和村民一起挖好“廁所革命”;俯下身子,劃出鄉村攤販經營“規範線”;打上手電筒,把矛盾糾紛和解在鄰里間。
他跑鎮裡、縣上要專案找資金,忙醫院工廠帶群眾看病和找工作,他沒有嫌棄過村民粗茶淡飯的熱情,沒有放棄過習慣於等靠要的“落後者”,與村民同吃一鍋飯,同踩一塊地,把脫貧攻堅的方針政策融入鄉風民俗,落實到村村戶戶。在村民心裡,老楊就是土生土長的村幹部,他就是家裡人,芭茅就是他的家,一間宿舍、一個電飯鍋、一臺電磁爐和門前的一塊小菜地就是他的全部家當。
駐村扶貧一年多時間,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流動的歲月,不變的真心。扶貧沒有劇本,沒有臺詞,有的是日漸厚重又純真的感情,有的是一雙永不停歇的腳步,從不起眼的小事做起,走進了群眾的心中,曾經的貧困變成了小康,過去的後進變成了先進。這就是老楊平實的扶貧故事,像一壺茶,進口無味,細品回甘。
記者:李朝陽 王紹祥
朱 宇 李 力
編輯:張益坤
責編:李朝陽 堵紹娟
稽核:徐敬堯
【來源:石林電視臺】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