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規律不支援美國地緣戰略表述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日在阿斯彭論壇講話中,把當前世界形勢與二戰結束時相比,認為前者走向開放與合作,現在則處於受限與分割階段,成為對手和敵人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東南亞國家是美國重要友邦或盟友,但又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所以“分割”將非常困難;但他強調的是和美國合作,例如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

實際上,將當前世界經濟格局和二戰結束時對比並不合適。二戰後建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包括關貿總協定,是為了糾正戰前各國高築關稅壁壘的錯誤,努力拆除貿易壁壘,實現自由貿易,並在而後幾十年中取得巨大成功。當前世界多邊貿易體制仍然是主流,總體並沒有出現分割。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20年,受新冠疫情和世界經濟衰退衝擊,世界貿易量下降了8.3%,遠遠低於之前估計的下降13%;2021年世界貿易量將增長9.7%,2022年將繼續增長7.0%,均超過GDP增速,重現疫情前格局。這證明全球供應鏈沒有受到根本性損害。

拜登政府的確在絞盡腦汁割斷全球供應鏈,主要是把中國“割出去”。4月份白宮舉行的半導體供應鏈會議,6月份G7峰會提出的全球基礎設施倡議以及歐美峰會決定成立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技術理事會,都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力。但世界經濟規律並不理會這些政治人物的設計。中國美國商會白皮書顯示,2/3的會員企業將中國視為優先市場。中國歐盟商會調查顯示,60%的會員企業今年打算擴大在華業務。2021年上半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33.9%。有趣的是,美國自己的官方統計並不支援拜登政府對華“脫鉤”的設計。2019年底,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存量比2018年底增加5.2%;2020年底比2019年底增加9.4%。無論是2019年還是2020年,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增速都遠遠超過對全球投資的增速。美中貿委會總裁艾倫不久前說過,美國公司要成為世界領軍企業,必須到中國。

白宮精心設計和推動的半導體晶片與中國“脫鉤”也不會有前途。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研究,2021年和2022年全球將新建29家晶圓廠,其中中國大陸和臺灣各8家,日韓各兩家,即亞洲佔去20家,歐洲兩家,美國只有6家。中國晶片市場佔世界33%,幾年後將達到40%。美國如何把中國“割出去“呢?

2021年上半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7.4%(按美元計),其中與歐盟、美國和東盟分別增長37.0%、45.7%和38.2%。即與三大市場的增幅同全球的增幅高度吻合,說明中國同這些地區的供應鏈與全球供應鏈高度契合,並無變化。

過去二十多年來,在全球供應鏈基礎上形成的世界貿易矩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95年以美國(北美)、德國(歐洲)和日本(亞洲)為三大樞紐。2017年美國樞紐大致不變,德國樞紐有所削弱,日本樞紐被中國樞紐取代;而美德兩個樞紐對中國樞紐的依賴程度急劇增加。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個格局不會根本改變。

中國與東盟都是RCEP成員,是東亞太平洋板塊的主要部分。東亞太平洋地區對外貿易的55%在區域內完成,另外20%與歐洲及中亞實現,只有12%同北美實現。因此,美國高官們馬不停蹄地周遊東盟各國,叫這些國家一起圍堵中國。拿什麼圍堵?“航行自由“?南海不存在航行不自由。貿易?中國與東盟貿易額是美國與東盟貿易額的2.14倍,而且優勢還在擴大。隔斷供應鏈?東盟與美國不構成完整供應鏈,卻與中國一起構成。因此,這種“隔斷”沒有可能性。供應鏈的發展遵循世界經濟規律,不聽從政治人物的主觀意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說過,任何偉大的王者都無法改變大海中的洋流。何況那些很渺小的政客。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戰略伙伴關係建立在牢固的產業分工和完整供應鏈基礎上。東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雙方的合作完全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朝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美國高官來東盟活動一百次,也改變不了這一點。(何偉文,作者是人大重陽高階研究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69 字。

轉載請註明: 經濟規律不支援美國地緣戰略表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