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何以“敢為天下先”?請翻看這段激盪的民營經濟發展史

由 長孫秀芬 釋出於 綜合

新津民營經濟博物館。楊樹 攝

四川線上記者 程文雯

蹲點點位

成都新津民營經濟博物館

歷史評價

改革開放初期,新津作為我省首批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縣,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譜寫了民營經濟闊步前行的壯麗篇章,湧現出以希望集團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民營企業,被譽為“民營經濟發展的搖籃”。

5月7日,記者來到位於成都市新津區天府智慧製造產業園裡的明珠公園。滿眼翠綠間,一座紅磚建築尤為顯眼——它就是新津民營經濟博物館。

如果將“新津”與“民營經濟”放在一起,人們會檢索到一連串榮譽:“中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中國營商環境百佳試點縣市”……一座地處西南的小城,為何在民營經濟領域收穫如此多的全國性榮譽?走進博物館,記者找到了答案。

1982年,新津獲得表彰的萬元戶推著嶄新的腳踏車走在街上。吳玉彬攝

一次突破 敢為天下先

在博物館裡,一份“申請停薪留職發展專業戶”的報告尤其引人注意。

寫這份報告的人是陳育新(劉永美)。1983年2月,大學畢業被分到新津縣農業局工作沒多久的他,主動向領導提出:“我申請採取停薪留職的形式,回鄉搞上半年……”

原來,1982年8月甫一畢業,陳育新就透過自籌資金與銀行貸款在自家地裡搞起農禽養殖試驗。之所以放棄“鐵飯碗”,就是要一門心思創業。

其實,響應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號召,新津秉持“敢為天下先”精神,一直對個體經濟發展持肯定態度——1982年初,當地破天荒地舉行了萬元戶表彰大會,不僅拿出300輛鳳凰牌腳踏車表彰相關物件,更喊出“恭喜發財”口號。然而,把一個大學生放回家“搞個體,發橫財”,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全縣像炸開了鍋一樣,眾說紛紜,甚至有人罵我腦子發熱,沒有原則性……”時任新津縣委書記的鐘光林回憶。

所幸,新津積極鼓勵個體經濟發展的信心並未動搖。隨著陳育新順利離職創業,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鼓舞,當地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個體經濟規模不斷增大,還被省政府選入四川首批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縣。

“下海”後的陳育新,則和家裡另外三兄弟——劉永言、劉永行和劉永好,東拼西湊了千餘元創辦起一家鵪鶉養殖場。而這家小小的養殖場,最終成長為我國民營經濟領域赫赫有名的希望集團。

博物館內展示的鵪鶉養殖工具。 楊樹 攝

一段奮鬥 勇闖險難關

“企業名稱:希望集團有限公司”“住所:成都市新津縣希望城”……博物館裡,一張由成都市工商局發出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詳細登記了希望集團的各類相關資訊。

上世紀90年代,希望集團在新津誕生。但是,這條從小小養殖場到民營企業巨頭的道路,走起來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的希望飼料廠一度面臨重重困境——最困難時,劉氏兄弟甚至找到鍾光林,表示“廠子不要了,全交給縣上”。但鍾光林沒有答應,卻說“我支援你們搞,天塌下來我頂著”。一句話,給民營企業家吃下定心丸。

“大家摸著石頭過河,靠的就是敢想敢幹。”成都市新津區地方誌編委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回顧新津民營經濟發展史,除了“敢為天下先”,另一個寶貴的精神就是“勇闖險難關”。隨著一次次闖關,不少領先的理念也在這裡落地。

1992年5月,新津縣政府陸續出臺《關於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的規定》《關於擴大開放搞活經濟的獎勵辦法》,透過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土地優惠政策、稅費減免、信貸保險扶持及資金獎勵等辦法吸引外資,鼓勵個體企業發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最佳化營商環境。”該負責人說。

同年,省政府批覆同意在新津設立希望城。次年,新津又成為“四川省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一大批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生長。

2002年,川浙合作工業園區在新津設立,很快吸引了一批浙商企業聚集。2006年10月,川浙合作工業園區正式更名為四川新津工業園區,園區也被確定為省級開發區。

博物館內收藏的希望集團營業執照。楊樹攝

一場變革 民企“強起來”

從希望城到川浙合作工業園區,再從四川新津工業園區到天府智慧製造產業園。從上世紀80年代到今天,腳下這片土地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民營企業的成長史,一部民營企業家開拓進取、拼搏實幹的奮鬥史。

進入新時期,天府智慧製造產業園又將描繪怎樣的新藍圖?千里之外的深圳藏著答案。

不久前,作為當地創新打造的人才引育品牌,“津津希望”企業上市培育工程首期專題培訓班在深圳資本市場學院正式開班。新津區組織首批民營企業家和企業高管,以及產業功能區、國有平臺公司負責人,跨越1700多公里,到改革開放的前沿“求取真經”。

作為“民營經濟發展的搖籃”,當年新津孕育了一批優秀的企業家,今天年輕一輩企業家更應該把這份精神傳承下去。

經歷了“扶起來”“富起來”,如今,民營企業將在黨委政府的帶領下,進一步“強起來”。承前啟後,新津將目光聚焦在新一批企業家身上。

“津津希望”企業上市培育工程正是抓手。工程重點面向新津區上市後備企業或有意願上市的企業,從2021年起,完成100名企業家、企業高管等資本市場培訓,力爭3—5年內,新津全區新增上市掛牌企業30家左右,全區上市後備庫企業達200家左右。

記者從新津區民營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2020年,新津全區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2.5%,佔比位居成都各區(市)縣第1位;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65.1%;民營企業稅收貢獻佔全區稅收總額的80%以上,納稅百強企業中,民營企業達79戶。

如今,民營經濟在新津活力更強、勢頭更盛。

2021年,當地在原有政策基礎上,最佳化推出了“民營經濟十八條”2.0版本,進一步降低政策門檻,激發企業創新活力。“2020年,‘民營經濟十八條’政策兌現6000多萬元,而今年上半年,企業申請兌現金額已經超過這個數,相信會有更多企業在政策激勵下迸發新的活力。”該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