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日本排汙入海背後的“一鬆一緊”

中新網北京4月13日電 題:日本排汙入海背後的“一鬆一緊”

中新網記者 張煥迪 呂少威

4月13日,日本政府宣佈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汙水排放入海,此事一經公開頓時引起軒然大波。

“一排了之”,對於日本政府來說看似“輕鬆解決”了一個長期困擾的難題,但核汙水對全球環境及人類健康產生的潛在危害卻使日本民眾及其它國家繃緊了神經。

排汙入海 預謀已久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並引發特大海嘯,受地震、海嘯雙重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大量放射性物質洩漏,導致發生自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最嚴重的核事故。在漫長的滅火和修復行動後,福島核電站的洩漏得到了基本抑制,但卻遺留下來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核廢水。

福島核電站臨海且地勢低,海嘯來臨時產生的巨大爆炸破壞了反應堆外殼,因此不斷有海水從裂隙中湧入反應堆。而核電站又臨海太近,無法用人工手段阻止海水和地下水湧入。

因此,為了防止這些具有高輻射性的海水重新流入太平洋汙染環境,就必須不斷將這些海水抽走,再製作專用容器儲存起來。此外,為使反應堆降溫,需不斷往其中注水,這持續產生的冷卻水也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這些具有高放射性的核廢水的儲存必須慎之又慎,這不僅意味著日本要消耗大量財力物力,還要專門劃撥土地以建造儲存設施。面對這種情況,日本政府開始另尋他路。送進鍋爐蒸發、排入地下2500米深處、電解然後排入大氣等都是曾經提出過的方案。不過最後,日本政府還是將目光放在了廣闊的大海上。

早在2015年,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就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廠房周邊等地抽取的、經過淨化處理的地下水排放進了大海。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19年9月10日,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在離職前夕舉行的記者會上丟擲了一枚“重磅炸彈”。他說:“在我的印象中,只有排入大海這一種方法。”這也是日本政府要員首次公開承認考慮將核汙水排放入海。日媒稱原田義昭此舉是為了把責任甩給下任。

後任小泉進次郎果然一上任就面臨巨大壓力,他回應稱核汙水處理問題不在其治下環境省的管轄範圍內,並就原田義昭的發言道歉。

一年後的8月份,日本政府舉行公開聽證會,向日本國內各方代表們詢問如何處理福島核廢水。會上,多數代表明確“排汙入海”的方案。

2020年4月至10月,日本政府先後7次邀請29個團體的代表共43人聽取意見,並在10月份召開內閣會議繼續討論該問題,最終擬定將汙水稀釋後排入太平洋。但隨後又因各方壓力,擱置執行排汙計劃。

今年3月23日,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舉行視訊會議,就福島核汙水的處理問題交換意見。

4月13日,日本正式決定於至少兩年後開始將核汙水排放進大海。

多年煩憂 入海東流

日本為何要冒著汙染環境風險急於將核汙水排放進大海?其實有一個非常現實的考量:沒地方裝了。

對於核廢料這種對於人類和環境都有極大危害的物質來說,必須將其儲存在人煙稀少的位置。而已化為廢墟的核電站原址就是最好的建造場所。然而,核電站的地上區域終究是有限的。據《讀賣新聞》2020年報道稱,福島核電站現在每天會產生高達170噸的核廢水,預計到2022年9月將達到已建造儲存罐的上限137萬噸。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截至今年3月保管中的核廢水已達125萬噸。

面對如此窘境,日本政府亟需一個解決方法,或是另尋他地建造更多儲存罐,或是尋找其它技術手段處理核廢水。

不過,對於日本這麼一個寸土寸金的島國,再找到一大片人煙稀少的區域儲存核廢水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另尋技術手段是相對來說最節省財力人力的方法。

那麼對於日本政府來說,就只有海洋排放一條路最可行嗎?並非如此。

日本民間組織“核能市民委員會”曾提出,“使用大型儲存罐在陸地上保管”或“用灰漿凝固處理”是目前解決核廢水問題的最佳方案。

還有日本媒體指出,福島核電站周邊有大量因輻射量過高而不宜居住的區域可以用來建造新的儲存罐。

國際上對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理方式比較一致,或是處理後裝到容器裡埋到地下,或是將裝有核廢料的密封容器投入4000米以下的海底。而將核廢料埋在永久性處置庫是目前國際公認最安全的核廢料處置方式。

不過,這個最安全的處理方式卻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從1983年開始,美國能源部為了建造該國第一個核廢料處置場已經花費了約60億美元,且計劃再花費至少500億美元用來完善和擴建處置場。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掩體“石棺”出現破損後,烏克蘭政府在歐洲復興銀行支援下耗資約15億歐元,用7年時間重新建造了新掩體並於2019年投入使用。

在日本本土,核廢料儲存罐累計已超過30萬個,每年還要新增近1萬個。日本政府每年要在此專案上投入近6億美元。

由此可見,對於日本政府來說,排汙入海不一定是最可行的方案,但一定是最省時、省力、省錢的“捷徑”。有分析人士指出,核汙水問題在執政能力頗強的安倍內閣治下尚未得到有效解決,而對於當前的菅義偉內閣來說,對於各種風險視而不見,“一排入海解千愁”的做法只能是為了圖個輕鬆。

後患無窮 全球擔憂

核汙水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一旦排放入海,會以極快的速度向全球擴散。

2020年2月,日本政府負責處理核汙水問題的相關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按報告說法,核汙水中含有的氚排入海中對人類健康影響相對較小。

然而,核汙水中的有害物質可不止氚一種。2019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稱,核汙水中含有可致甲狀腺癌的碘-129、易致白血病的鍶-90和釕-106等放射性元素。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也指出,福島核汙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和其他放射性物質的含量過高,存在損害人類DNA的潛在危險。

德國一家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曾對福島核汙水排放進行計算機建模,結果顯示,汙水排放入海的57天內,含有輻射性的汙水就將擴散至太平洋的大半區域;3年後,美國和加拿大海域就將遭到汙染。

鑑於對核汙染的擔憂,早在數年前日本提出“排放入海”方案時就遭到了日本民眾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此後國際社會更是緊密關注日本在處理此事時的舉措。

日本國內反對聲音最為強烈的是福島縣當地居民以及日本漁業從業者。他們一致認為此舉會破壞當地及漁業界多年來重振聲譽的努力,其它國家將進一步限制周邊地區及日本水產品等的出口,也會給當地民眾健康帶去無法預估的影響。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也多次發文批評日本政府的計劃,表示政府應該多傾聽民間的聲音。

就在日本政府正式做出決定前夕,該國多個市民團體於4月12日提交了來自包括日本在內的88個國家和地區的6.4萬份簽名,反對將核汙水排放入海。大批日本民眾手持“不要把放射性汙水排入海洋”“反對將核廢水排海”等標語在首相官邸前集會,要求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承擔起責任,不要做出把核廢水排海的決定。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則敦促日本慎重做出決定。該組織總幹事詹妮弗·摩根稱,日本政府“合理化”排放核汙水“非常可怕”。“綠色和平”日本辦公室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鈴木一枝稱,日本有技術和條件將核輻射擴散的風險控制在最小範圍內,卻選擇了最節省成本的方式。

韓國外交部發言人12日評論稱,難以接受日方在沒有充分協調的情況下決定向大海排放核汙水,此舉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韓國民眾和周邊環境的安全。

4月9日、12日和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三次回應日本核汙水排海問題。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日方這種做法極其不負責任,將嚴重損害國際公共健康安全和周邊國家人民切身利益。

日本政府雖然宣佈決定向大海排放核汙水,但距離真正實行還有至少兩年時間。

日本政黨選舉相對較為頻繁,且黨首變更也會直接影響首相人選。因此在形勢多變的日本政局裡,發生任何改變都不足為奇。日本政府是否真的要不顧國內外群起的反對聲浪而冒天下之大不韙,或還需靜觀其變。

面對國內外的反對和譴責,希望日本政府能真正承擔起應負的責任。俗話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切不可被一時的利益矇蔽了雙眼,從而埋下更大的禍端。(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86 字。

轉載請註明: 國際觀察:日本排汙入海背後的“一鬆一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