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東部發生入秋後首次大範圍PM2.5汙染過程,專家解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10月21日起,我國中東部地區PM2.5濃度快速上升,出現今年入秋以來首次大範圍PM2.5汙染過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專家解讀汙染成因時表示,重點區域汙染物排放量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南部和長三角地區北部尤為突出。

關注1:今年PM2.5汙染過程為何發生在10月下旬?

往年“十一”假期前後,是季節轉換和冷暖氣流交替時期,容易出現不利氣象條件,常常會發生PM2.5汙染過程。但今年“十一”期間,受降水、冷空氣等因素影響,同時近年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持續深化展現成效,優良天唱主角,空氣質量為近年同期最好。

進入10月下旬,靜穩、高溼、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增大。10月21日白天,山東西部、河南北部PM2.5濃度率先超過75微克/立方米。22日上午,汙染形勢加劇,山東西部、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大部PM2.5濃度達75微克/立方米以上。22日午後至23日,在小股偏北和偏東氣流影響下,部分城市汙染短暫緩解,但區域總體汙染形勢維持。24日至25日上午,地面轉為偏南風控制,汙染範圍進一步擴大至京津冀地區和遼寧西部。

這是今年入秋以來,重點區域出現的首次大範圍PM2.5汙染過程,目前程度總體達輕至中度汙染,局地出現短時重度汙染。截至10月25日13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共有36個城市出現PM2.5汙染天。北京市PM2.5濃度從24日16時起升至75微克/立方米以上,從25日11時起升至115微克/立方米以上,下午轉為中度汙染。

關注2:汙染成因是什麼?

研究結果顯示,當前重點區域汙染物排放量仍然居於高位,除SO2以外的各項主要汙染物仍遠超環境容量。從空間分佈上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等重點區域的汙染物排放強度顯著高於其他地區,其中晉冀魯豫交界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尤為突出。

專家指出,從時間變化上看,雖然“十二五”以來主要汙染物排放量總體下降,但NOx和VOCs降幅不如SO2和一次顆粒物顯著,特別是VOCs排放量近年來基本持平。汙染物排放仍居高位,遭遇近幾日的不利氣象條件,就容易形成區域性汙染過程。

靜穩、逆溫、高溼造成汙染物持續累積,偏南風作用下的汙染傳輸進一步抬升區域北部PM2.5濃度。同時,NO2濃度上升明顯並向硝酸鹽轉化,造成PM2.5濃度快速上升。

區域傳輸方面,在偏南風作用下,京津冀和遼寧中西部PM2.5濃度快速上升。10月24日白天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轉為偏南風控制。區域中南部的汙染氣團向北傳輸,導致北京、天津和河北中部一帶PM2.5濃度進一步抬升。北京市在24日夜間處於氣象輻合區,PM2.5濃度從白天的50微克/立方米上升了1倍左右。

關注3:未來幾天空氣質量如何?

26日及29日到31日,兼受逆溫、高溼及近地面弱偏南風影響,大氣擴散條件不利,區域中南部將出現兩次輕至中度汙染過程,太行山前平原城市清晨至上午時段可能出現短時中至重度汙染。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資料顯示,今天(10月25日)傍晚至夜間,區域維持靜穩不利擴散條件,預計北京PM2.5濃度維持較高濃度水平,3-4級輕中度汙染。26日上午,北京地面轉西北冷高壓,偏西北風,中層逐步降溫,擴散條件逐漸轉好,預計白天空氣質量轉優良;27日擴散條件仍較有利,預計空氣質量為2級良。

當前,我國重點區域的空氣質量仍未擺脫對氣象條件的依賴,秋冬季容易出現汙染過程。下一步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需要持續深化各項常態化和臨時性減排措施,在遭遇不利氣象條件時儘可能減緩汙染積累速率、降低汙染峰值。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李世輝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77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國中東部發生入秋後首次大範圍PM2.5汙染過程,專家解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