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妙黛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有哪一個瞬間讓你覺得父母很愛你?
下面四千多個回答,四千多瑣事的回憶,每一個都看得人暖暖的。
父母對孩子的愛,並不簡單。我們願意為孩子付出辛苦汗水,願意為孩子付出精力財力,甚至願意為了孩子付出生命。
但是,父母付出的再多,孩子未必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我們陪伴孩子一生,讓他們刻骨銘心的,不是多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一些瑣碎的小事。
這些小小的時刻,也許我們不曾在意,可卻能讓孩子一生銘記。
父母表達愛的時刻
我們總以為,只要有行動,不必多言孩子也能感受到我們的愛。可實際上,我們不說,孩子就真的不知道。
《櫻桃小丸子》中有一集叫“父母的信”,老師讓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並且在班上念出來。
小丸子覺得非常難為情,因為她覺得媽媽的信上一定都是寫的牢騷話,都是對她的不滿意。
結果,小丸子真的看到信的時候,眼睛卻亮了起來。
“媽媽總是忍不住發脾氣,是因為我真的擔心我的寶貝女兒,媽媽每天想的,都是丸子和姐姐的事情。你們會不會遇到危險,你們有沒有健康長大。”
看到媽媽的信,小丸子才知道,原來媽媽是這樣想的,原來父母這樣愛著自己。
父母的愛,可以是無聲的,但最好是有聲的。
大多數傳統父母,總是含蓄而深沉。表達愛的方式,不過就是一句“吃飯了”、“多穿點”。
孩子能夠感受到的,能夠記住的,永遠都是父母表達出來的時刻。
孩子就是最真誠的動物,你表達出來“我愛你”,他們才能感受到自己被愛。
我曾經在女兒發燒的時候,整夜不睡覺給她物理降溫。
我曾經為了她,忍痛不買自己喜歡的裙子,省錢給她買一套樂高。
我為了她喜歡吃的糖醋里脊,酷暑時節在廚房忙碌。
而這些,她未必能感受到。
每次我給她講《猜猜我有多愛你》的時候,她總是開心地抱著我的脖子,告訴我她也愛我。
走出半生,孩子也許不會記得我為她做過的糖醋排骨,不會記得我攢錢給她買的樂高。可她一定記得,媽媽總是對她說“我愛你到天空那麼高”。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讓孩子體味到被愛的滋味,身體力行表達出愛,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受挫時需要幫助的時刻
我們總想著,能夠陪伴孩子一生,幫助他們度過一個一個坎坷與蹉跎。可我們也明白,父母和子女終究是一場分離,大多數的路還是要他們自己走。
孩子未必需要我們無微不至的陪伴,他們更需要的,是遇到困難時,驀然回首,我們一直在他們身後守護。
《朗讀者》中,袁泉拿出自己與父母300封家書,從十一歲到十八歲,七年的時間她遇到無數的困難,每一次父母都是溫和地給她力量。
她說,下週要扳腿了,她真的很害怕。老師說她不夠刻苦,可她明明已經使出了最大的能量。
父母給她的回信說:
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記住,在挫折面前不氣餒,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振作起來吧。
就是這樣一次次的支援,幫助袁泉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幾年。
現在她自己也已經為人母,卻從來沒有忘記過父母給她的愛,給她的幫助。
就像一個人掉入坑洞,這時有一雙手,堅定地拉著你,誓死不放鬆。
這樣的力量,足夠給孩子一生的勇氣。
他們永遠記得,自己在困頓的時刻,父母一直都在。
人在最脆弱的時候,父母支撐的力量就顯得尤為珍貴。
可能平時嬉戲打鬧,吵吵嚷嚷,但真到了你需要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們的力量。
給他們無條件愛的時刻
微博上曾經有一個熱搜,女兒給爸爸發了一條微信:爸爸我離婚了,對不起女兒給你丟人了。
爸爸在凌晨五點給她回覆:
“爸爸無比愧疚,當初沒有給我的女兒把好關,短短几年讓你看盡人間醜惡,嚐盡了過去二十幾年沒有吃過的苦。
睡醒後給我回個電話,爸爸接你和孩子回家。”
就是這簡單的一句“爸爸接你回家”,戳到無數網友淚點,一瞬間把這個話題推到了微博熱搜榜單。
好長時間,家長的焦慮與內卷都被討論的很熱。作為一名媽媽,我除了心疼孩子,更心疼同為父母的家長。
我們為了孩子的成績,陪著孩子寒冬酷暑,陪著孩子東奔西走。但是,我們這樣的付出,孩子真的能記住我們的付出嗎?
不,他們可能覺得我們這樣的愛,是有條件的。真正讓他們感動的,反而是父母給他們無條件的愛。
孩子期待的父母,就是那樣簡單呀。
不因為他們做了什麼而改變,不會覺得他們丟臉,永遠把他們的平安喜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人生海海,浮浮沉沉,孩子永遠會記住的,就是這些父母無條件愛自己的時刻。
哪怕自己都覺得自己失敗,自己都覺得自己平凡,可父母卻永遠對你微笑。
孩子,不要害怕嚴寒,家裡永遠有一口熱乎的飯。
父母給孩子道歉的時刻
我女兒最喜歡玩家裡的太空沙,可是她經常會把沙子弄得到處都是。
有一次,我在電腦前工作的時候,她拿來好多像小餅乾形狀的太空沙,我一看家裡沙發上、床上、地上到處都是。
我吼了她一頓:你知不知道這個東西很難清理,為什麼永遠記不住!
她委屈地解釋,媽媽一直工作太辛苦了,我想給你做點小餅乾。
聽到她的話,我瞬間就沒有了戾氣,一把抱過她,對她說了一聲:“對不起,媽媽誤會你了。”
剛才我吼她的時候她沒有哭,可在我道歉的時候,她眼淚卻“唰”地流了下來。
這樣一幕,讓我心疼極了。
我們總覺得,自己是父母,就應該有自己的“架子”,否則就“管不住”孩子。
尤其是在我們明知做錯事的時候,依然放不下自己的面子,不願意跟孩子道歉。
而這些時刻,父母沒有給孩子臺階下,孩子只能默默原諒父母,假裝若無其事地生活。
但是孩子不說,不代表他們真的不介懷了。
孩子最想看到的,是父母的柔軟,是父母願意與自己站在同一個高度的時候。
真實的父母,願意以真實的態度,面對真實的自己。
沒有什麼權威與距離,只有被看到、被正視的尊重。
孩子會銘記父母的道歉,是因為他們希望見證父母真實的一面。
這樣的愛和理解,才能消弭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父母之間溫情的時刻
在網上看到一個影片,外國網友在社交網站上,分享父母恩愛的日常。
爸爸每天都給媽媽清理爆炸頭,幫她塗指甲油,這些小細節一做就是24年。
滿螢幕都是恩愛,滿螢幕都是這個孩子的幸福感。
對於他來說,他所有的生活細節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父母的恩愛。
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如果家庭和諧,父母關係融洽,他會非常有自信。
相反,如果家庭支離破碎,父母總是紛爭,他們會覺得非常自卑,提到自己家庭的時候,非常羞愧。
孩子回味起一個家庭的時候,他們覺得最幸福的瞬間,就是父母恩愛和諧的瞬間。那種情感交融的時刻,意味著一個孩子的安全感。
《愛的五種語言》一書中寫道:生命是一條河流,它由上游自身和諧,中游婚姻和諧,下游的親子和諧組成。
也許父母沒有財富,沒有多少功名,可是在孩子眼裡,和諧的家庭就是他們人生自信的來源。
我們陪伴孩子走到成年,要共同經歷十幾個春秋。
無數個瞬間,都會被時間的年輪碾壓成灰塵,最終灰飛煙滅。
那些孩子真正記住的,感受到自己被愛的,往往是一些小事。
我們總覺得,父母應該偉大,應該犧牲,但實際上孩子需要的,不是這些沉重的付出。
他們渴望的,永遠都是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被另外兩個獨立的人,無條件支援,永遠愛著的時刻。
表達出對孩子的愛,做孩子永遠的後盾,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些時刻,是孩子一生的財富,也是我們為人父母,最好的修行。
—— End ——
作者:妙黛,一個集正經與逗比,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90後辣媽,在讀心理學碩士,百萬媽媽們的雲閨蜜。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