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而為人,伴隨著天生性格地養成,父母后天的悉心教導,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經歷和看到的人情世故,我們會形成一套獨立且自主的思考體系,用來輔助我們正確認識和看待這個世界。
人與人之間有千萬種樣子,可能你性格溫柔,對方性格暴躁;可能你喜歡安靜,物件喜歡喧鬧的地方;可能你性格沉穩,對方性格毛手毛腳。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樣子,而兩個人相處的過程中也必定會伴隨著差異地產生,有的人會心平氣和地尋找解決的方法,而有的人會先發洩自己的情緒,然後再進行下一步。
人的天性是不喜歡被人指責的,哪怕是和自己有著血緣關係的父母,因為指責就意味著自己某一方面被別人否定,而這和我們所向往的被認同感背道而馳。
由此可見,“指責”出現在兩性關係中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對這種否定會達到一個閾值。
因此,如果你的愛人是指責型人格,那麼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心理學上的指責型人格
指責型人格的相關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薩提亞提出來的,他把人類的溝通姿態分為了五種型別——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一致性。
指責型人格指的是一個人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一旦發生某些和自己觀念不相符或者是有分歧的事情時,他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指責別人。
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錯誤卻會被這型別的人緊抓在手裡,並且會時不時的翻舊賬,而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溝通姿態一種的指責性更像是一種社會準則。
一些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顧及自己的形象和體面,而先入為主地拒絕別人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甚至還會無休止的去重提對方犯過的錯誤,以此來在心理上給予自己慰藉。
擁有指責型人格的人通常會表現出憤怒且帶有一定攻擊性的情緒,“這都怪你”、“這都是你的錯”、“這件事不關我的事”等是他們的口頭禪。
透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這型別的人格雖然表面上兇悍無比,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卻很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用指責別人來充實內心的缺口。
指責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01)、舉個例子:《甄嬛傳》中的皇帝生性敏感多疑,只要察覺到身邊的人有一點對自己的異心,他就會大加斥責甚至痛下殺手,很多人不滿於他的兇殘,卻也對他的這般行徑感覺到無奈。
皇帝少年時母親不得寵,父親對他更是嚴聲厲色,從來都沒有給過他笑臉,稍微做錯一點事就會召開斥責,有時候還會有板子伺候。
後來好不容易日子過得舒坦了,可父親母親把全部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弟弟允禮,父親親手教他射箭,母親為他唱搖籃曲,而這些都是年少的皇帝所不曾擁有過的。
02)、父母給他最多的就是斥責和冷漠,以至於他的內心深處渴望溫暖,卻又不知道該以怎樣一種方式去獲得,爾後便在一個迴圈裡一直徘徊,只能透過斥責別人來聊以慰藉內心的那塊缺口。
指責型人格地形成大多數是由受長輩影響的,他們童年時期看到和聽到的只是長輩嚴厲的臉和斥責的聲音。
其實只要不那麼吝嗇對他們的讚美和認同,便不會讓他們的內心深處長時間的處於一個黑暗面。
所以,擁有指責型人格的人是因為在一個不美好的家庭氛圍被耳濡目染,由此才形成了一個放大別人缺點來掩蓋自己不足的途徑。
他(她)不停地指責你,並不是你不好
上文說指責型人格地形成是大多數源於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所導致的,他們並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而是因為在那種長時間地被否定的環境下生存,讓他們的內心深處形成了對“錯誤”這兩個字的本能排斥和恐懼。
指責型人格雖然會在一件事情發生錯誤的時候去放大別人的缺點,但實際上這是他們保護自己敏感且脆弱的內心的一種方式。
所以,你的愛人指責你的錯誤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她)缺乏安全感,用刺來偽裝自己。
這樣看來,和指責型人格的愛人相處的時候就不是一件太過棘手的事情了,他(她)內心缺乏安全感渴望認同感,那麼你就滿足對方的需求。
例如平時不去吝嗇對他(她)的完美,例如學會示弱,去縮小自己放大對方,例如給他(她)足夠的安全感,告訴對方你一直都在。
總之,每個關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好在我們可以去思考,可以去找方式解決。沒有哪段關係是一帆風順的,而當我們用心去經營,用心去呵護,那麼感情走到最後一定是甜蜜幸福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