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印度國內的農民示威活動還遠遠沒有結束,甚至愈演愈烈。儘管莫迪政府實施了斷水、斷電、斷網等措施,但幾千農民仍然還堅守在新德里郊外。目前,最高法院已經下令中止三部涉農法案的實施,莫迪政府也表示要修正該法案。然而,農民拒不買賬,依然要求政府徹底廢除該法案。印度農民抗議運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迪卡特表示,如果政府不為所動,農民示威活動將持續至10月2日。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領導人莫迪個性強勢,似乎不會輕易退卻。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三部農業法案涉及的內容早已有之。早在2003年,印度政府就出臺過一些鼓勵合同農業的政策,但是影響力不大。當時,資本對農產品生產領域興趣寥寥,政府國營的農產品市場購銷體系也逐漸削弱。至於價格管制清單,是供應短缺時代的產物。因此,未來也不可能借用行政手段進行價格干預。那麼,為何莫迪政府要用立法去規範本就存在的事務,農民又為何對存在已久的事務突然產生激烈反應?
據瞭解,在2019年大選中莫迪成功連任,還在兩院都贏得了顯著優勢,這也意味著他的任何改革想法都能立刻成為議會里的法案。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出現,凸顯出中印度經濟結構的脆弱性,也使莫迪加快了改革步伐。除了農業法案外,還有四部涉及勞工法改革的法案,這也是印度改革中最難啃的骨頭。因此,莫迪試圖從法律上消除私人資本的擔心。
長期以來,印度的農業人口眾多,但農業基礎設施落後,科技水平低下。諸多因素導致印度農業生產率低下,大量小農和邊際農已經徘徊在貧困線邊緣。莫迪政府要想改變這一切,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投資,捉襟見肘的補貼政策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想實現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必須透過市場力量引入私人資本。此外,莫迪還希望印度5年後GDP翻一番,達到5萬億美元。如此看來,這三部法案對私人資本非常友好。
但是,莫迪恰恰忽視了農民對私人資本的不信任。分析人士稱,這與印度社會留存的商人囤積的集體記憶有關,也與印度長期奉行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有關。長期以來,農民一直在官僚和資本面前處於弱勢地位。
印度之所以反對這三部法案,是因為他們出於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本能反應。此時,政府已經完全將農業和農民推向資本市場。毫無疑問,市場在運作過程中只會選擇強者。分析人士稱,大選為印度帶來了一位強勢的領導人,但印度還是那個印度。長期以來,印度一直缺少的是法律有效實施。不禁有人發問,是農民太悲觀了還是莫迪太樂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