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達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所副所長
近期,有關阿富汗民眾因經濟困頓、收入減少、物價高漲等因素而無法購買必備食品、歡度傳統節日宰牲節的報道屢見不鮮。阿富汗民眾控訴美國製裁導致其生活更加艱難的聲音日益高漲,這顯然與美國經常高舉的人權大旗並不相符,其反差之大令人深思。
美國2001年出兵、2021年撤軍,其出發點從不是保護阿富汗人權
2001年,藏身阿富汗的“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策劃和實施了針對美國本土的“9.11”恐怖襲擊,導致近3000人喪生,這是20世紀以來美國本土遭到的最慘重襲擊,對於美國朝野和民眾造成了強烈心理震撼。“9.11”恐怖襲擊招致美國軍事介入阿富汗,推翻了當時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就此啟動了阿富汗反恐戰爭。
無論是當時的小布什政府,還是之後的奧巴馬政府,美國政府對阿富汗戰爭的目標一度非常清晰和公開,即“將發動襲擊的恐怖分子繩之以法”。然而,隨著戰爭過程延宕、在阿富汗各類軍事行動規模和領域持續擴大,美國政府在阿富汗的戰爭目標開始模糊,出現諸如“美國軍隊必須待在阿富汗,否則針對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將重演”“美國有責任在阿富汗進行國家重建,推動其從落後的部落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唯有如此才能確保美國的持久安全”。
不難看出,儘管美國政府在阿富汗戰爭目標上出現搖擺和動搖,但從其公開表態可以看出,確保阿富汗人權從來不是美國在阿富汗軍事行動的首要目標。
2021年8月30日,美軍最後一架運輸機離開阿富汗,這意味著美國20年阿富汗戰爭就此終結。透過美國政府的公開表態不難看出,美軍撤離阿富汗並不是因為美軍已經贏得了戰爭、消滅了“基地”組織和塔利班,也不是阿富汗人權狀況已經得到充分保護,其驅動因素從來都是美國的國家利益,從來和阿富汗這片土地上的民眾沒有太大關係。簡單地說,美國急於“戰略止損”。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政府和戰略界已經考慮從阿富汗撤軍問題,只不過因為始終無法在戰場實現“撤軍所需要的條件”而未能成行。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政府對阿富汗政策始終處於“想走不能走,欲走還留”的糾結狀態。2021年拜登執政以來,美國政府拋棄了所謂“基於戰場形勢撤軍”做法。
拜登曾在2021年4月就阿富汗問題發表政策演講稱,沒有人知道到底要在阿富汗戰場達成什麼前提條件,美軍才能離開?他進一步表示,更沒有人知道美國再付出多少代價才能滿足上述撤軍條件?需要多長時間?付出多少額外生命和財產?美軍再駐紮一年?兩年?十年?美國納稅人再為阿富汗戰爭多花費一百億?二百億?三百億美元?此外,美國還急於將精力轉向所謂“更優先事項”,而從阿富汗撤軍則是戰略重點調整的前提條件。
維護本國利益無可厚非,但為此讓別國付出巨大代價很不厚道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國家行為體以維護自身利益為首要目標和衡量標準本無可厚非,但維護本國利益不能以傷害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9.11”恐怖襲擊之後,美國先後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雖然投入很大,但兩場戰爭給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痛苦和災難,其影響持續至今。
據新華社統計,美國入侵阿富汗20年,奪去了包括3萬多平民在內的17.4萬阿富汗人的生命,近三分之一阿富汗人淪為難民。更為嚴重的是,美軍撤離後繼續對阿富汗實施制裁,凍結了阿富汗中央銀行95億美元海外資產,甚至動議將其中部分資金用於美國國內特定使用。美國此舉加重了阿富汗外匯緊缺,物價上漲,經濟形勢惡化,民眾貧困加劇。受此影響,阿富汗面臨潛在的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
世界糧食計劃署警告稱,阿富汗有一半人口面臨“糧食不安全”的威脅,近900萬人面臨近似饑荒的處境。聯合國也發出警告稱,約100萬阿富汗兒童可能死於飢餓。由於上述情況,聯合國啟動了有史以來對特定國家的最大募捐動議,希望籌集44億美元避免阿富汗爆發人道主義災難。另外,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資料,超過41%的阿富汗人完全失業。阿富汗未來經濟前景非常暗淡。同樣,伊拉克人民也為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伊拉克戰爭付出了慘重代價。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回顧阿富汗戰爭歷史不難看出,美國出兵和撤軍所服務的都是其在當時認定的國家利益,而非阿富汗人民的人權。既然如此,美國就沒有資格打著人權旗號對別國指手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