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既保留了城市的公共文化記憶,也是城市更新過程中的一個創新舉措,可以讓這些設施更好地服務於廣大市民。
2021年,在北京天壇公園東側的一個角落裡,電話亭矗立在陽光裡。圖/IC photo
新京報社論
近日,“北京街頭公用電話亭將化身充電站、WiFi站”的訊息引發關注。據新華社報道,記者日前從北京市組織召開的公共服務設施暨廣告牌匾規範治理工作推進會上了解到,曾一度被人們遺忘的街頭公用電話亭將被賦予更多便民服務功能,比如,資訊導覽、手機充電、5G微基站等。
據瞭解,北京市目前路側共有500多組公用電話亭。本月底前,天壇公園、友誼醫院、北京南站、三里屯等10處試點將率先更換安裝完畢,試執行半年後,將根據試點效果擇機推廣。
公用電話亭化身充電站、WiFi站,這樣的設想無疑極具新意。此舉既保留了城市的公共文化記憶,也是城市更新過程中的一個創新舉措,可以讓這些設施更好地服務於廣大市民。
在手機還未曾普及的年代,街頭的公用電話亭曾一度滿足了市民的通訊需求。但近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更迭,街頭的公用電話亭使用頻次在逐年降低。不少公用電話亭更是早已停用,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之後,也略顯“破敗”,成了各種小廣告的棲身之所。
因而,近年來,輿論場上有不少聲音呼籲將城市中已經停用的公用電話亭拆除,以推進城市更新程序。但是,也有一些人表示,這些電話亭其實代表著城市的一種獨特時代景觀,只要稍加維護即可保留。尤其是在類似於北京這樣具有深厚歷史沉澱的城市,對這些曾經的基礎設施予以保留和改造,無疑可以點綴整座城市的景觀。
在多種不同聲音的討論中,一些地方選擇將其拆除,也有地方持續保留,但維護次數逐漸減少。此次北京選擇開展公用電話亭“數字化、景觀化、複合化”試點建設,將處於“落後”狀態的公用電話亭與最新的市民需求相結合進行改造,無疑是一個妙招。無論是從城市更新意義上還是文化意義上而言,這都是不可多得的創新舉措。
此為2020年新京報組織的《中秋電話亭》活動現場。新京報資料圖
此舉既以巧妙的方式利用了這些原始的、看似已經被時代淘汰的陳舊基礎設施,在較大程度上做到了城市資源的迴圈利用,推動了超大型城市中部分公共基礎設施的更新程序,也保留了一座城市的時代集體記憶,儲存了市民的公共記憶。可謂是解決城市更新過程中“小難題”的優秀案例。
事實上,無論是在城市更新,還是在推動超大型城市精細化治理過程中,解決好這些“小難題”一直都非常重要,“大城小事”關乎民之所盼,其中繫著具體的民生。因此,在推動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關注“大城中的小事”,無疑具有相當大的意義。
更深層面去看,此舉意味著,城市更新不必非要以“一刀切”式的“大拆大建”等方式進行,而是可以在類似“小難題”上發力,進而從細節處提升整體的城市形象。
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新陳代謝是其基本特徵,對其進行更新本就是常態,但在這個過程中,不搞“一刀切”式的“大拆大建”,精準治理,無疑可以為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市民提供更多元的生活組合空間和文化沉澱,促進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和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更好推進超大型城市精細化管理和高質量發展。
去年8月,住建部發布檔案,要求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出現“大拆大建”,並明確要堅持劃定底線,防止城市更新變形走樣;堅持應留盡留,全力保留城市記憶;堅持量力而行,穩妥推進改造提升的要求。就此去看,北京此舉無疑正好契合長期以來人們在城市更新中所達成的共識。
編輯|馬小龍
校對|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