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教育孩子一定避免不了讀《三字經》。記得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沒錯,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他們揣著對世界的好奇和渴求繼續生活。透過家長的教育和自身的學習,慢慢在紙上畫出不一樣的色彩,描摹出不一樣的人生。
一般來說,優秀的孩子會用人性之善對待萬事萬物。譬如說看到螞蟻搬家,孩子們也不忍打斷它們的勞作;比如說看到老人步履蹣跚,孩子就想著去扶一把。這些善舉出自於內心的人性的純潔,也得力於家庭的教育。
然而,生活中還有些孩子,小小的年齡就沒有了善良。記得隔壁鄰居家的小朋友養了一隻烏龜,聽鄰居說,有一次一位同學來做客,相中了烏龜就一定想要帶走。自己的孩子不同意,那位同學就急了,居然重重地把小烏龜摔倒了地上,甚至還踩了幾腳。當場把孩子嚇得夠嗆,而和那位同學也就永遠斷絕了來往。這些沒有善良的孩子,做事不知輕重深淺,著實令人害怕。
我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組照片,主人公是一個5歲的女孩。這組照片被熱議的原因並不是幫助了老人或者善待了動物,恰恰相反,用一系列“噁心”行為,成功引起了全車人的不滿。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小女孩的手裡拎著一隻小倉鼠。
這種倉鼠十分常見,甚至學校門口就可以買到。一般的孩子買來會給它準備一個舒適的小窩,照顧它的飲食,從而用愛去溫暖這隻小寵物。而這位小女孩拎著倉鼠的尾巴就開始“虐待”。不僅來了個“360度大圓環”,還沒輕沒重地捏著小倉鼠的下半身。
全車都能聽到小鼠“吱吱”的求救聲。孩子對小倉鼠又是甩又是揉,幾回合下來,小鼠已經奄奄一息,求救聲也輕了下去。
女孩見小倉鼠逐漸沒了反應,也就覺得失去了樂趣,把它一把扔到了身邊的小籠子裡。然而大家都明白,這隻小鼠已經迴天乏力了。這時就有一位乘客站了出來,對女孩的家長說:“如果不善待動物,為什麼要把它買過來呢?”其他乘客也開始有所議論。
然而女孩的媽媽卻一臉不屑,甚至理直氣壯地說:“我們自己花錢買的東西,用得著你來管嗎?”
乘客一下子明白,有什麼樣的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這一家人都沒有悲憫之心,對世間生靈不但不敬畏還以虐待為樂,那麼他們的孩子,也沒有任何善良可言。我當時看完這則訊息,明顯的感受是,孩子缺乏善良,完全是家長的失職,只能說被她媽帶壞了!
小時候的大多數孩子,都是喜歡小動物的。小到倉鼠,大到貓狗,許多寶寶看到動物都會有一種同情心,希望能和它們和平相處。然而上文的女孩卻是個例外。那麼家長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呢?
一、保持家庭和睦
孩子的同情和愛,與家庭氛圍息息相關。如果家裡時常吵架、冷戰,家庭氣氛緊張,成員間關係分裂,孩子怎麼可能會對世界充滿希望充滿愛呢?或許看到了處於“弱勢”的小動物,這些孩子更會發洩一番,從而開始虐待。而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給予了孩子正能量,促使他們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貓貓狗狗。
二、做好榜樣
幼兒時期孩子的學習能力主要以模仿為主。因此,他們會觀察父母的舉動。如果父母能夠善待同事朋友,看到他人需要幫助能夠及時施以援手,那麼孩子也會樂於助人。如果父母常會餵食流浪貓狗,孩子也會對它們給予照顧,進而溫暖身邊的每個人。
三、鼓勵孩子養小動物
如果條件允許,不妨鼓勵孩子養小動物。在與寵物相處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同時讓孩子學會照顧別人。飼養寵物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溫暖孩子心靈的同時,也能幫助孩子搭建起與他人溝通的橋樑,以愛和溫暖與別人交往。讓孩子的思維更加縝密,做事更加周到。
馬克吐溫說過: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如果孩子能夠在前進的路上保持善良,他自然會變成別人心中的太陽,也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願望。#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