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郎朗)當地時間11月10日晚,中美聯合釋出了《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下稱《宣言》),重提溫升控制低於2°C之內,並努力限制在1.5°C之內,中國也明確將制定甲烷國家行動計劃,這份宣言被認為是更具可行性的行動綱要。
中美兩國達成《宣言》傳遞了哪些訊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看點?將對全球以及中美經濟社會帶來什麼影響?11日,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接受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專訪進行了解讀。
製圖:張艦元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網:距離中國加入《巴黎氣候變化協定》,已經過了5年多,現在中美達成強化氣候行動聯合宣言,重提溫升控制低於2°C之內,並努力限制在1.5°C之內,意味著什麼?
柴麒敏:從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的報告來看,氣候變化的形勢已經非常緊迫了。
我們原來認為,氣候變化可能更多的是關乎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但是現在已經變成了當代人急需面對的氣候危機。從目前的資料來看,不管是溫升的速度,還是溫室氣體的排放空間,未來10-20年都是非常重要的視窗。
兩國重申這個目標,就是希望它能真正地付諸實施。聯合國環境署每年都會出“排放差距報告”,目前來看,距離實現1.5℃的溫升控制目標,各國的行動目標仍然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提高力度。
《宣言》指出,中美兩國要在2025年再次提出到2035年的目標,實際上也是希望能在10-20年的視窗期中,持續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力度。
中美兩國分別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國在這方面的共識能夠推動全球氣候程序更快更好地往前走一步。
中新網:《宣言》中,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看點?
柴麒敏:首先,對於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針對《巴黎協定》下的實施細則談判,中美兩國就市場機制、透明度、國家自主貢獻的共同時間框架等方面展現了共同立場。
中美兩國關於這些問題的共識,能很大程度推動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形成階段性成果。當某個問題存在分歧時,大家可能會看看中美兩國分別是什麼立場,如果兩國在這個問題上有共識,那它可能就會變成全球性的共識。
第二個方面,中美兩國設定了未來十年重點合作領域清單。具體涉及到甲烷減排、電力系統脫碳、減少煤炭消費、減少毀林等方面。
這些方面實際上都勾勒出未來中美兩國可能在這些領域會共同採取行動。不管是政策標準,還是未來新目標的提出,都會有所進展。
同時,兩國還計劃建立“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就未來的問題進行常態化的溝通交流。對中美兩國來說,減少矛盾摩擦,特別是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對話是非常重要的方式。這個小組的建立,毫無疑問會對未來幾年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資料圖:中國國旗和美國國旗。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中新網:有說法認為,《宣言》更務實,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如果視作一場“系統性變革”的開始,那麼這份宣言就是行動的號角,您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柴麒敏:我不認同這個說法。
我們國家自己國內的政策和目標,是以我為主、結合我國的發展階段以及大的國際背景所提出來的。
政策實施方面,我們已經做好了頂層設計,比如9月22日釋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10月釋出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都是在講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何落實。既有政治上的動員,也有具體的行動措施。
這次釋出的《宣言》講的更多的是合作,是中美兩國在國際問題上的一些共識、看法和立場等。它沒有超出中國已經在採取的行動,更多的是把兩國現有的很多行動放到《宣言》當中,作為兩國合作的重要領域。
過去一段時間內,中美關係遭遇到了一些波折,有一些摩擦。在氣候變化領域,為了推動全人類更好地應對共同的挑戰,兩國確實是比較務實的,是在相向而行。
《宣言》更多體現的是國際合作方面的內容,把它說成是我國的行動號角,是言過其實的。我們早已經在付諸行動了。
中新網:《宣言》中提出,中方將制定甲烷國家行動計劃,這被認為是中國在該領域目前做出的最重要表態。這個計劃的提出,將對哪些行業產生影響?民眾生活會有哪些變化?
柴麒敏:甲烷的排放主要來自煤炭開採、油氣開採以及廢棄物的處理等。
中國能源結構偏煤,這是資源稟賦上的侷限。所以近幾個五年規劃,我們一直在主動控制甲烷排放。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在甲烷控排方面基礎資料薄弱,監測還存在著一些短板和不足,這方面的能力建設要補上來。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加強這方面的治理能力。
這個計劃,主要是對能源行業、煤炭行業和油氣行業產生一定的影響。老百姓的生活不會受特別大影響,因為甲烷的排放主要是在上游開採階段產生的。而且隨著相關方面措施的加強,還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減少了排放,甲烷能資源化利用。所以,這些減排是有經濟、社會、環境的協同效應的。
資料圖:趙公山位於四川都江堰市玉堂街道,每年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是賞彩林的最佳時節。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中國減排行動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宣言》提出,中美兩國在決定性的十年裡,加快向全球淨零經濟轉型。這將對全球以及中美經濟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將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柴麒敏:“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現在中美兩國都確立了碳中和承諾、淨零排放的目標,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行動。對全球和中美經濟會帶來兩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高排放產業未來會受到更多政策約束,或者其生產成本增加。新興產業,如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儲能、氫能、綠色建材等會有更好的發展。例如全球能源轉型的投資在不斷增長,到今年已經達到5000億美元以上。
對我國而言,如果能做好戰略性的部署,把握好轉型的節奏,實際上,未來是機遇大於挑戰的。在相關產業方面,中國是比較有優勢的。比如新能源方面,我們的裝機量、發電量都是全球最大的;同時,投資量、專利數等,也是全球最大的。
加快向淨零經濟轉型,對中美兩國都是好的,它不是零和博弈,是共贏的,特別是未來產業和科技革命的一次歷史性機遇。
中新網:中美兩國在很多領域存在分歧,但在今天,在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上找到了共同點,您如何看待雙方的這次合作?
柴麒敏: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一個國家單打獨鬥解決不了全球性的問題。所以中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合作共贏,才是唯一正確的出路。
中國一直展現了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非常大的合作誠意。美方以往可能在很多問題上會過度政治化。
中美兩國如果能夠真正推動實質性的合作,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程序都是大好事。所以我們還是抱著謹慎樂觀的態度看待未來中美的合作。
儘管未來可能還會有一些波折,特別是美國還有兩黨政治的交替。但是總體上,未來合作共贏才是王道。(完)
受訪嘉賓簡介:
柴麒敏,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清華大學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對外經貿大學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客座教授,貴州理工學院客座教授,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全球氣候戰略委員會委員。作為政府代表團成員長期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作為主要執筆者參與了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碳中和願景)、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國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等政策檔案的撰寫,成果多次獲得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國家發展改革委優秀研究成果獎、能源軟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