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一:青藏高原“生命的保護神”

吳天一:青藏高原“生命的保護神”

  “我從成為吳天一院士的學生到與他做同事已有30多年。他對我們這一代人,乃至第三代人的成長都起了積極有效的榜樣作用。”7月16日,在國家衛健委召開的學習“七一勳章”獲得者先進典型事蹟媒體宣講會上,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副院長王晉講述了“七一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對年輕人的影響。

  吳天一紮根青藏高原60多年,是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低氧生理學與高原醫學專家。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訂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14萬名鐵路建設工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工作4年、無一人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

  “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

  1958年,年僅23歲的吳天一和妻子響應國家號召建設青海。當時來青海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大軍,吳天一發現這些建設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有的甚至因此死亡。作為一名內科軍醫,吳天一迫切地想要醫治好這些有病痛的高原建設者。

  然而,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尚屬空白。吳天一摸著石頭過河,經過長期研究,認為這是一種高寒低氧環境的特發性疾病,但具體病因及相關對策還需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就是60多年。

  “守護好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健康是吳天一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價值追求,正如他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青海省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李曉東在宣講會上說。

  據李曉東介紹,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生涯中,吳天一常年與高山、冰川、雪地、草地為伴。“60多年來,他不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還在安第斯山、落基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等地進行了長期的綜合考察和探索”。

  1979年至1992年,吳天一主持了歷時10餘年、覆蓋10萬人的高原病大調查,到過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鄉鎮牧區。每到一個地方,吳天一就問哪裡的海拔最高。在他看來,高原醫學研究必須要去高、偏、遠的地方,不落下一戶一人,才能準確掌握疾病分佈情況和患病因素。

  1982年,吳天一在進行高原病大調查時發生嚴重車禍。當時他乘坐的吉普車因山體陡峻、路面溼滑發生側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機血流滿面,幸而大難不死。事後,吳天一回憶說:“作為高原醫學人,沒有獻身精神,哪能獲取一線科研資料?”

  在開創和發展我國高原醫學事業的過程中,吳天一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全身14處骨折,40多歲時雙眼患上嚴重的白內障,耳朵鼓膜被擊穿,年事漸高後,他的心臟還裝了起搏器。

  60多年來,吳天一及其科研團隊推動我國高原醫學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他建立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診斷標準,被國際高山醫學協會定為國際標準,並命名為“青海標準”,於2005年在國際上統一應用,為高原病防治作出突出貢獻。這也是首個以我國地點命名的國際診斷標準。

  年輕人要走向大地、走進生活

  今年已86歲的吳天一坦言:“現在我年紀大了,主要責任是帶好我的團隊,培養好年輕的接班人。”

  據王晉介紹,吳天一常勉勵他們,“時代在召喚、祖國在召喚、青海人民正張開雙臂歡迎你,你的事業就在這裡,走向大地,走進生活,你就一定會成功”。

  “走向大地,走進生活”是吳天一高原醫學研究的真實寫照。在進行高原病普查時,他騎著馬、趕著馱滿儀器的犛牛,餓了就吃點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帶的乾糧,晚上同牧民一起睡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帳篷,深夜點著酥油燈整理資料資料……過去,由於文化差異,有牧民忌諱抽血化驗,但吳天一穿戴上氈帽、皮襖和馬靴,地道的藏語一出口,就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有牧民就親熱地拉他坐進了帳篷。

  “吳天一院士正是以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職業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年輕一輩。就像院士所說,年輕一輩生在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國度,擁有偉大的使命和許多建功立業的機會,更應該珍惜這些機會,投身於偉大的事業中。”王晉說。

  青海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中心實驗室助理研究員李愈嫻記得,2012年-2013年,她和吳天一在模擬海拔5000米的高壓氧艙,研究該海拔高度對心肺生理功能的影響。當時年近80歲的吳天一每天帶領著團隊進艙,從沒有吸過氧氣,一直堅持在艙內完成高負荷的工作。“院士對高原醫學事業的奉獻精神深深影響著我們,我們也會肩負起身上的重擔,追隨院士的腳步,把自己的熱血奉獻給高原醫學事業。”李愈嫻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25 字。

轉載請註明: 吳天一:青藏高原“生命的保護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