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槐蔭區圍繞“建改修”認真抓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

由 濮陽南煙 釋出於 綜合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嶽璋 濟南報道

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急難愁盼”問題如何解決,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槐蔭區念好“建、改、修”三字訣,認真抓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學史力行”推動問題解決。

“建”字消民急,百姓所想就是辦實事的方向

位於濱州路的濟南市槐蔭區崇實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共72個班,可容納3390個學位,今年9月份開學正式投入使用。“德州路綠地香榭麗小區因周邊沒有配套學校,孩子只能分流至最近的匡山小學,但是距離3公里左右,孩子上下學非常不方便。崇實學校建成投入使用,綠地香榭麗小區孩子們就能在家門口上學了”社群居民說。“西興教育先興。槐蔭區針對群眾反映的教育設施不足,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等問題,於年初制定了《槐蔭區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計劃3年內再建成33所中小學和幼兒園,提供學位近3萬個;同時開展教育領航人才計劃和名師培養計劃,全方位提升槐蔭教育工作。”槐蔭區教育和體育局負責同志表示。截至目前,槐蔭區已完工15處教育設施,其中幼兒園10處,中小學5處。今年9月1日,槐蔭區將有近萬名一年級新生踏進家門口的好學校,開啟新的學年。

“改”字遂民盼,社群環境提升讓生活更美好

“抓好老舊小區改造,讓社群居民的幸福生活從每個樓院的小小網格覆蓋到便捷舒適的整個城區,這是我們住建部門為群眾要辦的實事。”槐蔭區住建局負責人說。

段店北路街道7313社群最早建於1949年,是7313工廠成立時建立的工廠宿舍,與共和國同歲。22棟老樓681戶居民中,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441人,佔居民總人數的20%多。年代久、老人多、公共設施老舊是這個社群的三大特點。今年,槐蔭區住建局將這個小區的設施改造作為民生實事之一。“給老樓鋪保溫層,冬天居民家中更暖和;弱電入地,徹底解決飛線裸露的安全隱患;樓道粉刷,讓群眾出門心裡也亮堂”社群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本次小區改造面積達6.2926萬平方米,看著小區裡每天忙裡忙外的工人,居民們都對改造後的小區充滿了期待。像7313這樣的老舊小區改造,今年槐蔭區一共開工3個,總投資6400餘萬元,惠及群眾2421戶。

“修”字解民愁,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過去下雨出門,村裡水淹到膝蓋。今年雨水更大,但是出門再也不用穿高筒雨靴了”槐蔭區美里湖街道辦事處劉七溝村村民說。“過去汙水亂排,一到夏季臭氣熏天,今年村裡修了下水管網,建了汙水處理站,環境優美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隨著城鄉建設的不斷髮展,城郊汙水量逐年增大,原有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已無法滿足居民正常生活需求,必須儘快加以改造。”槐蔭區水務局負責同志說。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槐蔭區水務局聚焦這些現實問題,積極推進城郊汙水治理專案,投資1.27億元,新建5座汙水處理站及部分管網建設,同時對4個村汙水管網進行提升改造,確保槐蔭區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效能再提升。截至目前,共對8個村的雨汙水系統進行了治理,惠及村民2759戶,11012餘人。

毗鄰黃河岸畔的槐蔭,水資源豐富,擁有5000畝水稻綠色防控示範區,“黃河大米”名聲在外。但是近年來,吳家堡街道範圍內的農業水渠老化給村民帶來了不少困擾。“在明裡村村東和村南,水渠彎度大,放水大時易沖垮,不光造成村民經濟損失,還影響農戶出行安全,存在隱患。”吳家堡街道工作人員介紹。槐蔭區農業農村局將此事列入民生實事,先後投入195萬元,新建西張村、三教堂村兩座提水閘,改造提升U型槽,新修明裡村引黃灌渠,有效解決了引黃灌渠淤積和安全問題,改善了周邊村2000餘畝農田灌溉條件,進一步促進了水稻綠色防控示範區標準化建設,群眾評價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