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上貓科動物分佈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在大約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近3000只野生虎和約12000只野生豹;同時,印度也是人豹衝突、人虎衝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食人豹和食人虎每年都會出現,每年都有多名民眾被虎豹傷害。
位於印度北部的北阿坎德邦,是食人豹出現次數最多的地區之一。據印度森林部門統計,在進入21世紀大約19年的時間裡,北阿坎德邦就有60只食人的大型貓科動物被專業獵人有目的地殺死,其中包括56只食人豹和4只食人虎(這個資料僅是食人豹和食人虎出現總數的一部分)。2019年,該地區就有4只食人豹被人殺死,數量最多的2009年,共有13只食人豹被人殺死。
圖:一隻殺死17歲女孩的食人豹被印度專業獵人槍殺
那麼,食人豹為何頻繁出現?是什麼原因導致豹子食人?豹子襲擊人的行為會受到其母親的影響嗎?針對食人豹的處置措施哪些更為合適?關於食人豹的7個問題,本文為你一一解答。
食人豹的出現和棲息地的喪失有關嗎?豹子通常生活在森林中,森林給豹子提供了活動空間和獵物。一旦森林被砍伐,那麼就意味著豹子將會失去生存空間和獵物。不過,豹子是對環境適應能力最強的貓科動物之一,當森林被砍伐後,它們就會跑到附近的農田中生活。如果豹子生活在農田裡,那麼和人類直接相遇只是早晚的問題;如果豹子恰好缺少獵物可以捕食,它們就可能襲擊人類。
圖:一隻豹子出現在田間小路上,周圍已看不到森林
食人豹經常出現在哪些地點?印度野生動物研究所的專家曾對印度西北部喜馬偕爾邦某一經常出現食人豹的地點進行了為期4年的研究,結果發現食人豹大多出現在這幾個地點:片狀森林、農田、雜草叢生的地區、偏僻的村莊。得出這個研究結果的印度專家並沒有給出對應的解決方式,但我們可以從這項研究結果進行逆向思維:如果豹子生活在成片的森林中(森林面積足夠大,破碎化很輕微),那麼食人豹出現的機率就會降低。
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個名叫久納爾的山谷,多年來幾乎沒有發生過豹子傷人、食人事件,然而噹噹地的農民把森林砍伐並種上甘蔗、玉米、香蕉等農作物後,2001年,豹子襲擊了50位當地村民,並導致其中29人死亡。由此也可以論證,食人豹的出現和豹子棲息地的喪失有很大關係。
圖:印度的甘蔗田,很適合豹子隱藏
圖:一隻豹子在甘蔗田裡產下的幼崽
食人豹都存在牙齒缺陷嗎?獅子、老虎、豹子是最經常襲擊人的大型貓科動物,關於它們襲擊人的原因,在科學上有一個“虛弱假說”,即患有身體疾病尤其是牙齒缺陷(疾病和缺失)的大型貓科動物更容易襲擊人。
美國哺乳動物學家協會的科學家曾對3個存有食人獅頭骨的國際藏館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約40%的食人獅都存在牙齒缺陷,其中包括1898年在肯亞察沃地區吃掉35人的兩隻雄性查沃獅。
圖:吃掉35人的兩隻雄性查沃獅的頭骨,你發現它們的牙齒有問題了嗎?
當大型貓科動物出現牙齒缺陷時,它們將很難把獵物殺死,就算是殺死了獵物也將難以用牙齒穿透獵物厚厚的皮毛來進食。因此,這類大型貓科動物可能會把“肉質相對鬆軟”的人類當成獵物的替代品,食人甚至多次食人。
在食人豹當中,的確存在一些有牙齒缺陷的個體(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存在牙齒缺陷的豹子都會食人),但如今印度的大多數食人豹身體是健康的,它們襲擊人類的原因可以和其他解釋聯絡起來,比如棲息地和獵物的喪失導致它們和人類直接相遇的機率增加。
圖:紅外相機拍到的一隻涉嫌殺死動物保護部門工作人員的食人豹,它的下顎腫脹,被懷疑出現牙齒問題
豹子襲擊人的行為會受到其母親的影響嗎?食肉動物的捕食行為就像人類一樣,是由適應而塑造的。捕食者會從周圍的環境中學到很多東西,比如如何跟蹤獵物、如何捕獲獵物等,幼崽也會向其母親學習這些知識。如果一隻豹子因為一些原因而襲擊人類,那麼豹崽就可能記下這種“母親教給自己的知識”,認為人也屬於獵物的一種。當豹崽長大後,就可能襲擊人。因此,某些襲擊人的豹子,完全是其母親“帶壞的”。
圖:在長大獨立之前,豹子會從其母親那裡學到許多生活知識
食人豹主要攻擊哪些人群?貓科動物都是機會主義者,在捕獵的時候如果遇到多隻獵物,往往會選擇最容易捕獲的那個,如幼崽和生病的個體。食人豹也不例外,據統計,兒童、婦女和老年人最容易受到食人豹的襲擊。但是如果食人豹沒有太多選擇,它們也會襲擊壯年男性。
食人豹出現後該如何處置?根據印度近幾年的相關法律和規範,食人豹出現後一般有兩種處置方式:捕捉後永久“囚禁”在動物園,或者殺死。通常,出於對食人豹的保護(雖然它傷害了人),印度森林部門首先會嘗試對其進行活捉;如果捕捉有困難,或者某隻食人豹高度危險,那麼印度野生動物管理部門就可以依據相關規定,派遣專業的獵人對豹子進行獵殺。
圖:印度的一隻食人豹被捉
把食人豹捕捉後釋放到另外一個地區可行嗎?在前面一個問題的回答中,無論是把食人豹囚禁起來還是殺死,都會減少豹子的野生數量,這對豹子的整體保護工作是不利的。那麼,把食人豹捉住然後釋放到另一個地區是否可行呢?印度也曾這樣操作過,但是效果卻不太好。
首先,豹子十分懷念“老家”,如果把食人豹捉住放到附近的一處森林裡,往往過不了多久,它就會悄悄返回原來生活的地方(那個它曾經傷人、食人的地方)。這會給原地區的居民帶來更大的恐慌。出於安全考慮,原地區的居民往往會拿著工具對豹子進行圍攻。在這個過程中,食人豹可能會被憤怒的村民殺死,或者食人豹再次傷害人類。
其次,豹子在經過某些嘗試後,行為模式會發生改變,一旦食人,就可能再次食人。舉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2013年3月至4月期間,一隻豹子在印度塔多保護區附近殺死了7位村民。隨後當地森林部門工作人員將這隻食人豹抓捕,然後釋放到另一片森林,結果在接下來一週的時間裡,這隻食人豹又殺死了6位村民。
那麼,把食人豹捕捉後安放在更遠的地區,比如幾百公里之外,讓它找不到老家,這樣可行嗎?
效果也不好。因為豹子來到一片新的棲息地後,將會和該地區的豹子產生激烈的領土和獵物競爭,競爭失敗的豹子會被迫來到森林邊緣或者村莊謀生,給居民帶來威脅。
由此可見,食人豹一旦出現,對其放任不管是不行的,而將其捉住釋放到另一個地區,也不能消除它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大貓來了更傾向於把食人豹捕捉後安置在動物園的方式,理由有四點:
(1)可以減少當地居民面臨的威脅,增加居民的安全感;
(2)可以減少當地村民針對豹子的報復性獵殺事件的發生;
(3)這種處置方式也可以保護豹子,符合動物保護的理念;
(4)生活在動物園中的食人豹,也可以供科研人員進行研究,讓它們“將功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