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參與全球化程序助推中國脫貧成功

由 宮繼梅 釋出於 綜合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貧困是有史以來人類發展的難題,也是21世紀全球化發展的最大挑戰。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來自60多個國家及地區、20多個國際組織的200餘位代表參會。作為論壇的一部分,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國際青年領袖減貧創新交流分論壇”16日在線上舉行,全球資深意見領袖和各界青年領袖代表圍繞減貧展開對話,認為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豐富減貧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鑑。

作為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共減少貧困人口8.5億多人,佔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創造世界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全球化,這是中國減貧的巨大動力。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曾說,如果想要減貧,貿易是比援助更好的良藥。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GDP擴大10倍多。1992年,中國國際總貿易值是660億美元,處於絕對貧困中的人口占56.7%。到2018年,中國國際總貿易值達到4600萬億美元,同比增加28倍,而貧困率已經低於0.5%。WTO和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顯示,國際貿易對減貧具有明確、積極的影響,如降低貧困人口消費品價格,增加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貧困者進入海外市場並獲得更好回報機會等。

作為超大國家、超多人口國家,中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中國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

此外,政府實施對口支援專案,大力推廣基礎設施扶貧、產業發展扶貧、易地搬遷扶貧、教育扶持扶貧、健康扶持扶貧、社會救助扶貧、生態環境保護和補償扶貧等。國資委和中央企業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近千億元,援建產業扶貧專案超過8000個,幫助10.44萬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扶貧。近年來,扶貧專案全國一盤棋,精準扶貧、科學扶貧、數字經濟扶貧等新模式應運而生,全社會各方力量因貧施策、因地決策,使幾千萬人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脫貧。

確保脫貧不返貧,是脫貧攻堅戰中不可忽略的環節。進一步放開宅基地政策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改革,助力脫貧攻堅。放開農村宅基地流轉限制,推動宅基地的私有化、產權化,可以讓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工尤其是80後和90後已經“城市化”的農民工享受土地流轉增值的收益,為他們融入城市奠定基礎。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中國每十年左右會有一項重大政策創新,釋放巨大紅利。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解放農村生產力,實現從短缺經濟到富裕經濟的轉變。1994年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將城鎮住房商品化、貨幣化帶動之後幾十年房地產市場繁榮。

2001年加入WTO,中國與世界市場緊密聯絡起來,從而實現中國由富變強,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代,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中國連線世界,進入移動支付時代。2020年代,宅基地產權化可望實現農村閒置宅基地集約利用,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雙向流動,為6億人創造財富。

實現脫貧需要國際多邊合作,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仍有很多地方處在貧困中,這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程序。在教育、貿易投資、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多邊合作是減貧的重要途徑。儘快落實WTO改革,為在華外企提供更多政策與市場的支援,以推動世界減貧事業發展。同時,數字經濟新基建作為新動能,給世界帶來巨大的發展紅利。中國可與全球在數字領域合作,推廣數字技術、設立標準,以及提供高質量服務。

貧困和反貧困是人類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國的脫貧成就對世界反貧困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過程中,實現經濟社會轉型,成功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是抵制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以及減少貧富差距最好的實踐,是中國對國際扶貧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減貧可以此為鑑,加強國際合作,參與全球化程序,共同推進全球成功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