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美歐不和諧 中美歐三邊關係走向微妙

特約撰稿 張碩


法國總統馬克龍正在對美國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此訪除了延續“法美友誼”的傳統含義,馬克龍還肩負著要求美國停止對法國和歐盟的經貿打壓的任務,要為歐洲討回公道。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能源危機引發能源價格飆升。美國先是將天然氣以四倍於本國的價格出售給歐洲,讓大量歐洲能源密集型企業不得不考慮外遷,然後又依仗低廉的能源價格吸引歐洲企業遷至美國本土。這等於是對其歐洲盟友背後捅刀。10月份,德國寶馬汽車公司宣佈將在美國投資17億美元生產電動車;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也宣佈,鑑於當前昂貴的天然氣價格,不得不削減其在德國的工作崗位。在歐洲面臨“去工業化”嚴峻局面的背景下,不少歐洲國家清醒過來,開始指責美國。


歐盟對美國的另一個“不滿”,源自美方今年8月透過的《通脹削減法案》。法案內容包括美在未來十年預計投入430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清潔能源等議題,其中部分條款涉及對美國本土電動車企業提供高額補貼。法案內容大大利好特斯拉、通用等已達補貼限額的美國車企,大量美國車企將重回抵免名單。同時,法案將大量來自歐洲、日本和韓國的車型排除在關稅優惠政策之外。


作為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出口大國,德法兩國將成為該法案的最大受害者。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抨擊說,《通脹削減法案》不僅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規則,還“違反了若干規定”,法案條款中的產業政策嚴重歧視非美國公司。歐盟已經開始意識到,拜登政府正逐步透過一系列戰略操作和補貼法案把歐洲大陸變成工業沙漠,甚至已經威脅到了歐洲經濟的生存。對於美國對歐洲的蠶食,歐洲企業組織協會主席佩爾松警告說:“這有點像溺水。它正在悄悄地發生。”


隨著經濟危機日趨加重,法德兩國的對美態度開始趨於強硬。11月22日在巴黎舉行會談後,德法經濟部長均表示,兩國將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歐盟需要聯合起來反對美國排擠和打壓歐洲產業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兩國還強硬地表示,若無法與華盛頓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巴黎和柏林將不排除在歐洲增加對產業的援助力度。歐美補貼戰已呈劍拔弩張之勢——這也正是馬克龍此次訪美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之一。


國際局勢悄然發生變化,美歐“友誼”正在經受考驗。美方藉助俄烏衝突大發戰爭財的事實,隨著歐洲陷入經濟危機和能源寒冬越發凸顯,歐洲內部的不滿情緒也逐漸顯露。11月26日,德國萊比錫爆發大規模反美遊行,大批民眾高舉“美國滾出去”的標語走上街頭,指責美國造成了歐洲目前的高通脹和昂貴能源支出。在此之前,德國東部早就多點持續性地爆發過反美抗議。雖然歐洲政客們的對美態度始終較為軟弱,但是累積的民眾不滿情緒,讓政客們也不得不直面問題。在不久前舉行的歐盟貿易部長會議上,歐盟方面也曾向拜登政府發出警告:美國若不停止歧視歐洲企業,歐洲會“視情況採取措施”。


可以說,美歐摩擦的火花,正是美方點燃的,是美國持續挑唆地區對立、鞏固維繫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必然結局。


在美歐衝突碰撞的背景下,中美歐三方關係走向也日趨微妙。朔爾茨頂住壓力堅持率領巨型商貿代表團訪華,可以說已經暗含“打中國牌給美國看”的意味。隨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於12月1日訪華。法國總統馬克龍此次訪美之前,也一直在計劃訪問中國。在馬克龍此次訪美之前,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法國高階外交官向路透社表示:“我們可以幫助美國……但你不能既要求我們在中國問題上幫你,同時又對我們實施通脹法案。”言下之意是,在中美博弈的局勢下,若美國一意孤行、繼續薅歐盟的羊毛,歐洲將有不配合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空間,走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


馬克龍此次訪美之行與美溝通得怎麼樣、雙方如何就亞太戰略展開探討,以及之後馬克龍是否會實現訪華、將與中國就哪些領域的合作展開洽談,對未來中美歐三方之間的關係走向也將有重要影響。


從馬克龍的訪美之行觀察中美歐三邊關係,可以看到,美法、美德之間都是競合關係,尤其是在經貿領域並非利益完全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曆史上出現過戴高樂主導的“退出北約”運動,馬克龍在外交上一直秉承“戴高樂主義”,法國國內目前也不乏“退出北約”的呼聲。德國新政府上臺之後,似乎也有追求戰略自主、降低美國影響力的跡象。不過,若以德法為首的歐盟與美國決裂,歐方將在防務上面臨巨大負擔,這可能是歐洲無法承擔的後果。


從具體國別看,法中、德中關係在中美衝突背景下也越發複雜。德法兩國產業結構和市場空間的不同,致其對華政策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德國是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出口導向型大國,對中國出口佔比較大,兩國經貿合作歷史悠久,因此德國的對華政策明顯呈現出以經貿為主導的特徵。法國在經貿上對華依賴度相對較低,近幾年更強調技術主權,對華戰略更多地呈現出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色彩。但總體而言,德法兩國的對華政策均呈現出兩面性——意識形態層面,以德法兩國為首的歐洲整體強調所謂“價值觀外交”,不時發出對華“脫鉤”的呼聲;但在經貿、事實層面,有識之士普遍認為,所謂“脫鉤”是歐盟諸國都無法承擔的後果,歐洲與中國合作的大趨勢暫時不會改變。


由此可見,美國企圖圍堵中國、鞏固其世界霸權的計劃並非一呼百應。美國一直高喊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但在自身利益面前卻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甚至不惜以打壓歐洲盟友為代價。法德等歐洲國家在面臨複雜的國際局勢時,也必將尋求符合自己國家利益的自主道路,而非唯美國馬首是瞻。中美歐三邊博弈未來一段時間走勢微妙,但可以肯定,任何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的霸權主義企圖,都必將自食惡果。 (作者簡介:張碩,浙江外國語學院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西方語言文化學院講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71 字。

轉載請註明: 觀察 | 美歐不和諧 中美歐三邊關係走向微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