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實人”在中國車市活不下去

由 泉亮霞 釋出於 綜合

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李文博

編輯丨周到

頭圖丨電影《讓子彈飛》


如果把時間撥回到半年前,應該沒有人會想到,連續四年在中國單一市場銷量超過150萬臺的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本田,會發佈一個嚴謹到有些枯燥的電動化戰略。


2021年10月的本田是這樣說的:正式向中國市場釋出全新純電動車品牌“e:N”。釋出兩款量產車:東風本田e:NS1和廣汽本田e:NP1,2022年春季上市;釋出三概念車e:N Coupe concept、e:N SUV concept和e:N GT concept,五年內陸續上市。


拋開“記得住算我輸”式的電動品牌名稱“e:N”不談,單看這三臺概念車:Coupe、SUV和GT,既不玩花樣,也不預埋彩蛋,就只是一板一眼地直給車型規劃,樸素得讓人心疼,乏味得讓人犯困。與金句滿天飛,對造車沒什麼敬畏之心的新勢力相比,本田似乎有點太敬畏造車了,這種不做表面功夫,不造概念名詞的背後,是一家汽車公司對消費者責任感的體現。



但中國智慧電動汽車當下的語境,並沒有給“責任”二字留下太多發揮空間,有關傳統汽車公司很快將迎來“諾基亞時刻”的種種爭議,也日趨激烈。有觀點認為,如本田這樣的舊勢力已江郎才盡,電動車時代沒有它們的容身之地;也有觀點強調,本田只是暫時沒發力,等沉睡的它醒過來,開始認真造電動車,除了特斯拉其它都得涼。


圍繞本田這樣的傳統汽車公司到底“會不會造電動車”、“能不能造好電動車”產生的種種爭論,在中國大體出現的時間是在造車新勢力根基稍穩之後。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蔚小理”站穩腳跟之後,傳統汽車公司一夜之間就被劃歸到了“不會造電動車”的那一隊。對他們“故步自封、墨守成規、裹足不前、安於現狀”等傾向性十足的評價開始佔據主流,最終都被一個詞歸納總結——“車圈諾基亞”。


字面意義上,“車圈諾基亞”不算好詞。相比於它,汽車公司都翹首以盼成為“車圈蘋果”或“車圈海底撈”,即無論如何得緊緊和“創新”搭上關係。但“諾基亞”放在當下語境裡,就真的就一無是處了嗎,成為“諾基亞”真的是一件毫無技術含量且遭人嫌棄的事情嗎?


當然不是。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購買新勢力車型實地體驗、使用了一段時間後,會發現所謂的“創新邏輯”,有些時候是為“在做了,進度0%”的實際進度找託詞;所謂的“使用者共創”,不過是讓車主聚在一起插插花,喝喝下午茶,投票選選新車名。


新勢力和傳統車企在做法上存在差異是客觀情況。新勢力要快速博出位,不停強調“領先”,還要會講故事,即:把一臺車從圖紙上的誕生,到最終駛下生產線的全過程娓娓道來,巧妙編排的講述感很容易讓消費者自我帶入,再配合創始人的個人魅力,最終買單它們的造車方式。


像本田這樣的傳統車企更習慣守正出奇,對待新技術的態度是充分驗證並看到確定方向後,再去做選擇和投入。在驗證不充分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們認為成熟的技術和產品,以規模批次的方式生產出來。


所以,你是想花錢買一個動人的故事,還是買一臺安全可靠,質量穩定的汽車?


安全、安全、還是安全


智慧電動汽車時代,造車新勢力征戰輿論場的第一把武器是:自動駕駛。


這樣的營銷打法無可厚非,在傳統汽車公司擅長的歷史底蘊、調校積累和質量把控方面,新勢力也確實沒什麼太多拿得出手的談資,一開口很容易露餡兒。反過來,傳統汽車公司除了靠時間積攢下的經驗外,在自動駕駛這個最前沿的科技方向上,只能緘口不言,乖乖靠邊站嗎?


其它傳統汽車公司不知道什麼想法,至少本田不願意。


2021年3月,本田釋出了全球第一臺量產L3級自動駕駛汽車——里程(Legend)。消費者買下後,可以在日本國內率先體驗L3級自動駕駛系統。如果出現事故,責任由本田和保險公司共同承擔。



本田為這套名為“Honda SENSING Elite”的自動駕駛系統給出的承諾是:在日本90%的高速公路上,可以離手、離眼駕駛,無需手握方向盤,也無需讓視線保持在路面上,可以透過中控螢幕觀看影片,甚至允許司機坐在後排,整個駕駛過程全部由車輛完成。


它完全符合SAE International對L3級自動駕駛的定義:即處於該狀態下的汽車,駕駛員無需駕駛,當系統要求介入時,駕駛員才切換為手動控制。


具體來看,本田自動駕駛系統啟用的流程是這樣的:首先駕駛員手動開啟L2級駕駛輔助系統,此時車輛可以自行控制車速、方向,實現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主動切換車道等功能。駕駛員必須注視道路且不能脫手。當系統檢測到外界交通環境符合L3級啟用工況條件時,會自動開啟名為“TJP(Traffic Jam Pilot)”的功能,同時透過聲音與儀表盤,提醒駕駛員關注。


此刻駕駛員可脫手脫腳,視線可離開前方,做自己的事。當外界交通環境超出L3級啟用工況條件時,車輛會提醒駕駛員將手放回方向盤,返回L2級駕駛輔助狀態。兩種狀態迴圈,直至駕駛員主動退出或停止駕駛。為了防止駕駛員未對控制權交接做出反應,本田配備了檢測駕駛員狀態和自動減速靠邊停車的功能。


為了實現L3級自動駕駛,本田在硬體感測器上直接拉滿:5個法雷奧鐳射雷達,5個大陸集團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雙目前視攝像頭、1個車內駕駛員監測攝像頭、全球衛星高精定位、3D高精地圖。


如果按照“以鐳射雷達數量論英雄”的邏輯,配載4個鐳射雷達的長城機甲龍,在本田面前也不太敢吱聲。從自動駕駛功能開啟的限定條件來看,與賓士剛公佈,同樣採用法雷奧鐳射雷達方案的“DRIVE PILOT”相比,本田對天氣和光線的要求沒那麼苛刻,使用環境相對寬鬆。


(賓士DRIVE PILOT執行域:光線條件好,時速60公里以下,有識別標線的高速公路,有釐米級高精地圖覆蓋,導航資料需獲批,限於德國境內的12800公里高速公路)



對開發這套L3系統的目的,本田給出的答案是“安全的前提下減少疲勞”,而不是全程讓車輛接手。事實上,本田把這套系統的安全閾值拉得極高:第一,整套系統研發時間超過15年,2007年推出第一代,2016年推出第二代,2021年推出第三代。正式投放前,本田積累了130萬公里的道路測試里程和1000萬次的實驗室模擬;第二,駕駛員只有10秒鐘時間來完成接管 ,不接管,燈光、鳴叫聲、拉緊安全帶輪番上陣,最後自己停在路邊撥打緊急電話;第三,駕駛員可以看影片,但吃東西、躺倒或佩戴太陽鏡這樣越界的動作,會引發系統警告;第四,車輛到車主手裡之前,本田為它購買了高額保險。一旦在L3級自動駕駛過程中出現交通事故,本田和保險公司會全權負責。


無論是硬體感測器佈局,還是軟體演算法能力,本田在自動駕駛領域面對造車新勢力一點也不犯怵。即便如此,本田依然只在日本國內投放100臺,遲遲不大規模投入使用。


這樣的保守,與國內新勢力的張揚做法形成鮮明對比:2022年3月,湖南嶽陽的小鵬P7車主在車輛處於自動輔助駕駛狀態時,與前方靜止側翻車輛發生撞擊事故。小鵬汽車給出的解釋是,車主在使用ACC+LCC過程中,沒有保持對車輛前方環境的觀察並及時接管車輛。



2022年4月,網友Chris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是全國首位雙料P7車主,是小鵬汽車名人堂成員,處出於對小鵬汽車的熱愛還曾經加入過小鵬。今年3月10日使用NGP輔助駕駛在高速上時,車輛出現了失去動力,電池電機亮故障燈的情況,NGP直接退出,幾秒內車速由120急速降至了0,徹底失去動力。4月9號,P7在小鵬超充站充電時全車突然斷電離線,徹底失去動力,車門和後備箱無法關閉,無法駛離現場。




2021年8月,上善若水投資管理公司創始人、意統天下餐飲管理公司創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創始人林文欽,駕駛蔚來ES8汽車啟用自動駕駛功能(NOP領航)後,在瀋海高速涵江段撞上道路施工車輛,不幸逝世,終年31歲。蔚來事後的回覆是,NOP領航是輔助,不是自動駕駛。


事故暴露了自動駕駛系統可能的兩個問題:第一,“前方靜止側翻車輛”和“道路施工車輛”是罕見場景,既有案例裡沒有,人工智慧也沒來得及學習,這樣的安全隱患誰來負責;第二,駕駛員及時接管車輛到底需要多及時,倘若駕駛員真的無法及時接管,在碰撞不可避免的情況下,車輛還能做什麼。


能力足夠但主動縮小範圍,謹慎測試的本田被叫成“車圈諾基亞”,那拉著幾十萬車主一起在公共道路上,做實時自動駕駛功能測試的造車新勢力,該叫什麼?


本田需要中國新故事


在中國智慧電動車戰事的上半場,本田失敗得很成功:第一,兩家合資企業的電動車銷量慘不忍睹;第二,Honda品牌形象不再時髦性感,特徵被磨平。



去年,廣汽本田理念VE1賣了2513臺,今年前三個月總共賣了913臺,還有一款純電轎車理念S1,連銷量數字都沒有。另一個合資公司東風本田也沒好到哪裡去,思銘X-NV去年賣了779臺,M-NV賣了5561臺。整個本田在中國去年一年的電動車總銷量是8853臺,不足1萬。


賣不掉的原因本田心裡很清楚,兩個方面:第一,“油改電”改得實在太倉促,為了應對“雙積分”這道必考題而臨陣磨槍的車型,無法贏得中國消費者青睞實屬情理之中,特別是面對長期浸淫在“蔚小理”把控輿論場裡的新一代消費者時,本田電動車1.0沒有展現出任何擁抱電動化的決心。第二,本田內部體制太過嚴密,在強調小步快走,敏捷開發的當下,不夠扁平的體系成了枷鎖,受限於體制邊界,車型匯入、產品定義、營銷方式的話語權並不來自中國,大部分員工的工作是照著成熟的流程體制完成規定“作業”就行了,當創新不被鼓勵,就別指望享受創新帶來的成果。


電動車賣不掉,本田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形象就樹不起來,因情懷而購買本田電動車的消費者越來越少,本田急需一個能在中國講得通,且中國人愛聽的新故事。


於是在4月25日,本田給中國新故事定了個調:重塑EV駕趣。



“駕趣”聽起來很平常,這是被汽車公司用到濫觴的詞彙。值得看的地方,其實是“重塑”,說得形式主義一點,是本田以適配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方式重塑電動車產品架構。說的實用主義一點,是多造幾臺凌派、冠道這樣的中國特供車。


怎麼“重塑”?以一個最普遍的細節問題為例:如何讓電動車坐起來不暈車?


過於直白的扭矩輸出容易讓乘坐者產生眩暈感是許多電動車的通病,直至今日仍然是亟待攻克的課題之一。本田的做法是用演算法覆蓋,向車內匯入超過2萬種控制場景演算法,透過細微調整踏板響應和動力輸出特性來減少眩暈感。一般電動車型的控制演算法在500種左右,本田直接擴充了40倍。


與大部分汽車公司讓駕駛員適應車輛自帶駕駛模式的做法不同,本田為幾乎所有可能出現的駕駛場景預置的駕駛演算法,讓車來適配人,而不是人去適應車。


中國市場的積極變化是從日本本田有所行動開始的。日本本田的作戰計劃涉及三件事:花錢、換人、找朋友。


首先是捨得砸錢。今年4月,本田宣佈在電氣化和軟體技術領域投入5萬億日元(391億美元),到2030年在全球推出30款新能源車型,年產量超過200萬臺。這一投入與寶馬的320億美元,通用的350億美元處於同一量級,但和財大氣粗賓士的641億美元還是不能比。


其次是懂得用人。去年4月,本田社長八鄉隆弘被三部敏宏取代。在汽車業內,八鄉隆弘是一位公認對電動車嗤之以鼻的傳統汽車人,他曾表示本田在歐洲推出電動車,僅僅是為了遵守排放法規。他還認為汽車電池的技術已進入瓶頸,電動車的基礎架構和硬體普遍存在難以克服的問題,全球範圍內電動汽車需求不會大幅增加。三部敏宏則是電動化轉型的激進派,他極力支援日本碳中和目標,也多次在公司內部呼籲“丟掉過去的標準”。



最後是會交朋友。今年3月,本田宣佈與索尼集團達成戰略聯盟,共同開發和銷售電動車,2025年開售;一個月後,本田又宣佈和通用汽車基於奧特能平臺共同開發電動車。通用負責電池,本田負責調校,索尼負責座艙,這樣的“縫合怪”想想都讓人興奮。


當然,在391億美元的藥效完全發揮之前,本田在中國有三大隱憂,不能視而不見:


第一,電動化專用平臺“Honda e: Architecture”的啟用時間是2026年,這實在太晚。歐洲市場有Honda e撐著,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渴望英雄車型的到來。要知道,中國電動汽車的任何一個細分市場內,本田現在都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產品。



第二,兩家合資公司在直營模式上的區別態度。廣汽本田將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推出電動化銷售服務店和商超店,東風本田只在現有特約店中設立“e:N品牌專區”。東風本田店內專區的做法對推廣電動車沒有幫助,尤其是當隔壁的CR-V正在讓利優惠時,消費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


第三,針對電動車的營銷策略,本田沒有找準節奏。其去年品牌釋出會尷尬卡點《we will rock you》,花大錢買歌曲版權,結果反響平平。今年又讓不知名車評人唱主角,缺少對電動車真正使用者的觀察,推薦可以瞭解一下漣漪模式。


像本田這樣老老實實造車是件好事,但不能陷入“老實”的怪圈無法自拔,也不能用“老實”作為瞻前顧後的擋箭牌。敬畏之心應該保持,勇敢之心也不必隱藏,尤其是當身邊圍滿油嘴滑舌的假面騎士時。


寫在最後:


從本田身上可以看到,傳統汽車公司的護城河:研發實力和體系優勢依然存在,特別是供應鏈的壁壘效應正在體現。中國消費者對本田的創新能力體會不深,主要是因為這些新技術,比如L3級自動駕駛,受限於政策和法律沒有匯入國內。


2020年4月,日本政府透過《道路運輸車輛法》修正案,允許L3級自動駕駛車輛的銷售和使用。2021年5月,德國聯邦委員會透過《自動駕駛法》草案,允許L4級完全無人駕駛汽車在2022年正式出現在德國的公共道路上。2022年4月,英國修改交通法,允許駕駛員在車輛自動駕駛期間在車內建螢幕上觀看電視和電影,首批車型今年晚些時候上路。


而在中國,自動駕駛車輛只能在50個左右的自動駕駛測試基地和示範區內上路測試,大家耳熟能詳的有上海嘉定示範區、上海臨港示範區、北京海淀基地、亦莊基地、順義基地、深圳坪山基地等。法律層面,中國現有法規不允許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車輛上路行駛,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走在了立法的前面。


這些傳統汽車公司在相應的國家政策和法律保障下,科技創新能力並不比中國新勢力差。只是很多時候,在技術沒有做到萬無一失的情況下,他們更願意靜靜潛伏,等待戰機。


虎嗅  #502自動駕駛閉門會#  正在緊張籌劃中,歡迎新增企業微訊號【產業服務小助手】15810963214,獲取會議動態,也歡迎向小助手提出您的建議,或溝通會議合作意向。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