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戶出錢修路,讓“戶戶通”變了味兒 | 新京報快評

低保戶出錢修路,讓“戶戶通”變了味兒 | 新京報快評

山東一些村路“戶戶通”成“戶戶痛”。圖/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

“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是山東省推動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作方案的基本標準。根據山東省的目標,2020年年底,要基本實現全省農戶家門口通硬化路。

但近日,記者跟隨國務院督查組在山東省多地發現,不少村民抱怨:這項名為“戶戶通”的工程不僅質量堪憂,且強行攤派民眾個人出資修路,甚至有的低保戶也被攤派。不出錢不給修路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同一條巷子裡的道路,有的家門口硬化了,有的卻是土路。

低保戶出錢修路,讓“戶戶通”變了味兒 | 新京報快評

山東一些村民將“戶戶通”工程修的路稱為“鋼琴路”。圖/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影片截圖

客觀去看,此項政策的初衷並無問題,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當地修路的資金攤派問題。以山東某地為例,報道顯示,專案資金的20%由上級政府支援,當地政府配套40%,鎮村兩級負責其餘40%的建設資金。但問題就出現在了最後這40%上,一些鎮村由於產業薄弱,為了籌措資金,強行按戶攤派,最終把籌措資金的壓力壓在了普通民眾身上。

說好的自願捐資捐助,在現實執行層面卻異變成了硬性收費,以至於最終催生出了“低保戶也被攤派”這類奇葩現象。不得不說,一場強行攤派的鬧劇,生生讓一項政策在執行層面變了味,不僅未能給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反而由於一系列奇葩的操作方式,最終給老百姓添了不少“堵”。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反襯出當地少數基層幹部在此項工作推進過程中的粗暴。

低保戶出錢修路,讓“戶戶通”變了味兒 | 新京報快評

2019年10月2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推動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圖/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官網截圖

事實上,這樣的操作顯然已經違背了政策的初衷,且強行攤派收費也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尤其讓低保戶承擔攤派費用,且不說,對方是否有這項經濟能力,即便真能如數繳納,也增加了低保戶負擔。在完成脫貧任務的初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鉅,低保戶更是要著重扶持和幫助的物件。在這個節骨眼,向其攤派修路費用,實在不應該。

而現實是,很多低保戶也沒有能力出資修路,這就導致“戶戶通”在執行層面變成有的戶通,有的戶不通,不僅使硬化路修成了所謂的“鋼琴路”,而且還使低保戶家門口的路變成“貧字牌”,一看路況,就知道農戶家庭條件如何。這顯然把低保戶置於尷尬境地。

總之,農村公路的修建不僅關係到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更與農民便利出行密切相關,是關涉到民生問題的大事。由“村村通”到“戶戶通”,是政策利民的進一步體現,把好事辦好,辦到農民心坎上,還需要解決好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問題。這一過程中,基層幹部更要把握好政策尺度,不能動輒下命令、搞強制。

新京報評論員 | 馬小龍

編輯 | 遲道華

實習生 | 韋英姿

校對 | 趙琳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82 字。

轉載請註明: 低保戶出錢修路,讓“戶戶通”變了味兒 |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