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最能看出一個家庭的溫度。
而聞著飯香長大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中更懂得愛與分享。
——虎媽
作者丨煙花三月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正在熱播,
爸爸李海潮是整部劇中的“靈魂擔當”,受到億萬網友追捧。
很多人感動於李爸的善良,他經常邀請凌霄回家吃飯,好心收養賀子秋。
而我卻被他家的廚房狠狠感動。
一個單親爸爸帶著女兒生活,卻沒有讓女兒湊合過一頓飯。
每天都是葷素搭配,湯湯水水,有滋有味。
即使每天凌晨3點半,就要起床去麵館和麵、燉排骨、炸花生酥豆。
只要一到7點,他總會準時回家給孩子做美味又營養的早餐。
看起來普通的食材,在他的巧心巧手之下,足以開啟孩子元氣滿滿的一天。
看著女兒李尖尖吃得好,吃得高興,他便心滿意足。
可是另外兩個孩子就慘多了。
一個媽媽做飯不及時,凌霄餓的時候只能吃泡麵充飢。
一個媽媽工作忙沒空做飯,賀子秋的三餐只能買著吃。
人們常說:暖心先暖胃。
確實。
孩子在外遇到的不開心,受到的委屈,暖暖的一日三餐就足以化解。
其實,孩子想要的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僅僅是一個熱氣騰騰的廚房,有熨帖身心的飯菜而已。
一個家庭生活得幸福與否,從廚房就能看出端倪,因為廚房的熱度決定家的溫度。
廚房熱氣騰騰
孩子的內心更溫暖
黃磊是圈內有名的黃小廚,他喜歡做飯,更願意把愛融入色香味俱全的飯菜,給家人最溫暖的守護。
黃磊做飯沒有選用昂貴的食材,最普通的食材卻在他的烹調煎煮下變成一道道美食。
翻看黃磊的微博,隔著螢幕都能聞到香味。
“海鮮亂燉,食堂土豆片,紅苔菜,香腸炒蛋,青腐皮節,水煮牛肉”令人垂涎欲滴。
最常見的涼麵,也因精心調製,讓家人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疫情宅家這段時間,黃磊更是變著花樣為家人做飯菜,美味的飯菜讓人眼花繚亂。
在煙火飄香中長大的多多,廚藝也是越來越精湛。
媽媽孫莉經常在微博曬出多多為家人制作美食的身影,黃磊更是誇讚多多烘焙水平“天下第一”。
父母做的食物不僅填飽了孩子的胃,更溫暖了孩子的心,孩子也會將這份溫暖承接在手,回饋父母。
然而,如果孩子不能從父母那裡得到這份溫暖,那孩子的內心就會平添幾分冷漠。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鄧小琪就生長在廚房冷清的家庭中。
鄧小琪的媽媽只知道掙錢,對她的關愛也只是給錢,她可以得到很多很多零花錢,卻得不到撫慰身心的飯菜香。
尤其當她看到林妙妙吃著媽媽親手做的飯菜,而自己卻只有一份鰻魚壽司,她無比羨慕林妙妙,也失落到極點。
媽媽能夠和她坐下來,慢慢享用一頓餐飯的時候少之又少,長期浸潤在這樣的環境下,鄧小琪難免平添自私和冷漠。
在寢室裡,鄧小琪為我獨大,緊握空調遙控器,溫度由她來定,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她與媽媽的關係也是若即若離,總是親近不起來。
但是孩子不是天生冷漠的,是在與父母的相處中變成的。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孩子都沒有品味過溫熱飯菜的滋味,怎能由內而外生髮出暖意呢?
要讓孩子成長為溫暖可人的模樣,先把孩子的胃暖起來。
一頓承載父母寵愛的飯菜下肚,會瞬間逼走周身的寒涼,溫暖之情由此生髮。
廚房熱氣騰騰,孩子更懂感恩
前段時間,10女孩為開公交車的父母送飯的新聞引起廣泛專注。
女孩名叫王心怡,是河南鄭州小學四年級的學生。
疫情期間,父母所在的公交公司正常上班,但是很多飯館尚未營業,吃飯成了一大難題。
王心怡便開始自己做飯,每天中午給上班的父母送去。
據心怡媽媽說,每當爸媽在廚房做飯時,心怡都會幫忙,久而久之,竟學會了做不少飯菜,她也在做飯中品嚐到樂趣,更體會到父母的辛勞。
《麥兜響噹噹》裡,有段感人的臺詞:
“我每天四處奔波,從早到晚。
父母願意為孩子花時間和精力烹製美味佳餚,孩子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他們不僅學到生存技能,還學會經營和享受生活,逐漸成長為手中有力量,心中有恩情的模樣。
不少父母有疑問,為什麼我拼命工作、在推杯換盞中為孩子掙得大房子,供他上最貴的學校,卻換來孩子的自私自利、不知感恩呢?
因為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從不是用金錢衡量,家的溫度更重要。
如果一個家庭的廚房總是冷冷清清,父母吝嗇於為孩子親手做一頓飯,孩子怎麼能體會到溫暖呢?
父母做的飯菜代表的不僅是果腹的食物,還有對孩子的溫暖守候。
買來的飯菜即使再香甜可口,也無法溫暖孩子的內心。
其實,孩子想要的不多,廚房不用多寬敞,食材不必多珍貴,只要一家人齊忙活,你摘菜,我清洗,他烹調,其樂融融,共享煙火氣息足矣。
廚房熱氣騰騰
孩子更能獲得成功
小時候,我最喜歡去小姨家玩耍,吸引我的不僅有表妹的陪伴,還有小姨家熱氣騰騰的廚房。
小姨愛做飯,無論上班有多忙,下班後她都會收拾好心情,下廚做頓好吃的。
而且無論是做什麼飯菜,只要表妹願意嘗試,小姨都會支援她。
在小表妹5歲的時候,一次小姨要炸丸子,表妹也想學,小姨便找來凳子給表妹踩著,看她做的全過程。
表妹也嘗試用鏟子翻滾丸子,不小心讓油花濺到手上,有些疼,但表妹沒有絲毫退縮。
吃一塹長一智,她學會用鏟子慢慢推著丸子,不急不躁。
初中的時候,表妹就能燒一桌子好菜了。
正是得益於經常做飯的習慣,表妹的動手能力比一般同學都要強很多,大學期間她還參加了大學生航模設計大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
父母善於動手做羹湯,就會把這項技能傳授給孩子,孩子摘、洗、切、烹、調、煮,就是鍛鍊動手能力的最好方法。
諾貝爾屋裡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家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讓孩子學做飯,包混沌是下廚啟蒙教育。
有很多人不理解,家境那麼優渥,有僕人洗衣做飯,再讓孩子學做飯不是多此一舉,浪費時間嗎?
對此,朱棣文的回答是:
“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是啊。
做飯時人的大腦一直在運轉,怎麼把麵點的形狀做得更好看一些,怎麼讓湯汁的味道更鮮美。
孩子在做飯中不停地思考,也在實踐中改進。
手腦並用,全身機能被調動,孩子的頭腦會越來越靈光,假以時日,他會更有機會接近成功。
陳大咖在《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寫道:
“人生在世,無非“吃喝”二字。
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還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
深以為然。
好的愛,是父母願意抽出時間,拿出精力帶孩子感受人間煙火。
給孩子一個熱氣騰騰的廚房,就是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
所以,用溫熱代替冰冷的廚房吧,讓廚房的煙火飄香浸潤孩子的每一個細胞。
讓孩子在熱氣騰騰的生活氣息中,錘鍊一顆柔軟且有力量的心,即便長大曆經世事,他也可以向陽而生。
一家人,三餐四季,燈火可親,便勝卻人間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