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漢書·高帝紀下》:“又加惠於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其中,“社稷”一詞的“社”,指的是土地,“稷”指的是糧食。土地和糧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生存之本。解決了一個國家人民的基本溫飽才談得上有所發展。如何解決土地和糧食這一問題,對於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更是一大挑戰。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根據2019年底統計的資料,印度和中國的人口已經相差無幾。然而,印度的領土面積只相當於我國領土面積的1/3,不但養活了數量龐大的人口群體,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家,這是如何做到的?
專家表示,這主要有以下五點原因。其一,印度國土內有著廣闊的可耕種土地。我國和印度相比,雖然領土面積達到960萬平方公里,但是很多地區是不適宜耕種的,例如高寒高原地帶以及沙漠戈壁等地都是無法大量種植作物的。我國人均擁有耕地面積為0.092公頃,而印度的這個資料為中國的1.337倍。
印度有著廣闊的可耕種土地,主要原因是由於其地理位置優越。熱帶平原佔據了印度境內約40?土地,恆河流域和沿海地帶的地理條件都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並且還是肥沃的黑土地。印度境內幾乎所有的土地都適合耕種,沒有高山和高原,就連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地區也可將改造為農場。大面積優質的可耕種土地基本可以保證13.9億印度人的吃飯問題。
其二,印度的氣候適宜農作物快速生長。在中國大部分北方地區每年只能單季收成,那是因為氣溫較低,降雨量不足。而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讓農作物全年都能生長,幾乎沒有霜凍期。印度夏季的溫度最高可接近50攝氏度,雖然這個溫度對於人類生活來說非常痛苦,但相對而言這種高溫氣候卻能令農作物快速生長。
所以印度的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甚至三熟,土地的生產潛力被利用到極致。適宜耕種的土地、熱帶季風氣候、充足的光照,這些條件加在一起足以讓糧食高產。
第三,印度的灌溉資源豐富。印度的地理位置處於南亞大陸,北邊始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邊直到印度洋。印度的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德干高原,這條河全長2700公里,幾乎流經了印度所有農產區,有106萬平方公里的農產區可被灌溉。除了恆河,印度境內還有布拉馬普特河河、戈達瓦里河、克里希納等十多條河道。
除了河流資源,印度的降雨豐富,全國年均降雨量都在1100毫米以上,這個降雨量對於作物來說無疑提供了天然的灌溉水源。極其豐沛的雨水和河流資源,也保證了印度作物得到充分的灌溉。
第四,印度大力推行綠色革命,發展現代農業。綠色革命是利用現代的綜合技術發展新農業,成果極其顯著。印度高產品種面積佔總耕地面積79?上,水稻產量和小麥產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他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如玉米,甘蔗,菸葉,花生等也進行了大力推廣。03
第五,印度人的生活習慣。印度有著節儉和素食的優良傳統,這種生活習慣讓大多數印度人對物質和食物極少浪費。在進食時,印度人會確保每一顆飯粒每一份糧食都被送入口中,食物吃不完然後倒掉這種浪費行為在印度非常少見。印度人的家庭聚餐也非常剋制,不會超量進食。便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所言:“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
而且印度國內的素食者非常多。據統計,在印多爾(印度北方城市),有佔比高達49?完全食素者。這種生活習慣跟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有關,在印度教教義中,吃素代表潔淨。大約有1/3收入和消費較高的高種姓印度人,都是純素食主義者。
因此基於以上種種原因,現在印度的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所產出的糧食不僅足夠養活本國人口,還可以用於出口賺取外匯。
然而印度人目前總體來說仍然相對貧窮,靠農業為生的人口占到了全國近73?比例。而且印度人口增長迅速,政府並沒有就此打算採取限制措施。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之後印度便會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人口迅速增長的同時,如果不能對經濟結構採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又會反過來,導致人口壓力越來越大。結語
不管對於哪一個人口負擔較重的國家來說,找到一條符合本國國情,可切實發展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對於印度而言,除了解決吃飯問題,控制人口增長,提高整體國民素質等等問題,才是他們未來發展的關鍵。
參考資料:
《漢書·高帝紀下》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印度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現狀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