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砸車維修”看售後理賠:保險公司正逐步轉向修理廠

從“砸車維修”看售後理賠:保險公司正逐步轉向修理廠

作者丨黑船來航

出處 | AC汽車

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日前,《新京報》一篇《暗訪兩家4S店:砸壞好零件定損再修 截留油液回收再賣》一文再次揭露汽車維修行業中的“砸車創收”的黑幕。

從“砸車維修”看售後理賠:保險公司正逐步轉向修理廠

圖片來源:新京報

據報道顯示:上汽大眾北京恆星天誠4S店維修人員,在事故車輛定損之前操錘砸壞完好零件,砸車的工作人員表示:“反正保險公司給(賠)錢。”;東風日產北京晟通專營店的工作人員,為了節省時間,“提高人效與平效”,私自編造維修檢測報告。對於一些“油液”專案的施工,透過“一倒了之”或是“截留轉銷”的方式“巧妙處理”。兩家4S店目的相同,希望透過此類違規行為,獲得更多的維修利潤。

同日,上汽大眾與東風日產分別就此事件發聲,均對上述自家店鋪的“不當”維修行為予以否認。前者責令涉事店鋪停業整改,後者取消相關店鋪的星級評價並限期整改。報道將其歸結為:“汽修行業一直是一個門檻高、技術壁壘高的行業。社會上有部分利慾薰心的4S店,在一些難以監督的操作環節和維保環節上,採取一些手法非常隱蔽、消費者很難監控和取證的辦法,肆意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公開資料顯示,車險賠付金額約91%用於事故車維修,4S店事故車維修場景保費支付佔比約96%。砸車維修的背後,或許是無良4S店與保險公司的“增值性”較量。因為,真正為事故車維修“買單”的人,是保險公司。

01 維修亂象“二十年”(上)

2000年-2010年,保險公司的“搖擺”

若要了解4S店“砸車維修”的根源,就要理清整個維修體系與保險公司的關係。

2000年,國內汽車銷售處於啟蒙階段,此時的汽車維修企業已經顯露雛形。超越汽服創始人錢軍衛入行於1995年,在他看來,那個年代的汽車(或機動車)維修市場是以修理廠為主導。由於保險市場基於“以體量為轉移”,誰擁有巨大的客流入口誰就能獲得保險公司的關注與青睞。第一個十年(2000年-2010年)內,修理廠成為了保險公司關注的焦點。

彼時的保險公司沒有數字化軟體,人員監管更無法與現在相提並論,具體的配件賠付標準不成體系。因此“選擇4S店或選擇修理廠,在保險營銷費用上沒有本質區別。”而費用低,“事情少”的修理廠,成為了保險公司的“座上賓”。

“大概是2008年前後,保險公司就開始逐漸疏遠維修廠了。”基於“以體量為轉移”的保險銷售思路,新車市場日益壯大的同時令4S獲得了更多的客戶,間接拉伸了保險業務的促成。消費群體逐漸形成了“4S維修有保障”、“貴有貴有的道理”等認知。

流量與收入的爆發,成就了新車市場的同時也蓬勃了車險市場。至此,重4S輕維修廠的保險營銷政策全面形成。

02 維修亂象“二十年”(下)

2010年-2020年,“奔放”的4S店與“無奈”的修理廠

俗話說“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4S店維修亂象的集中爆發始於這一時期。

通常的,保險理賠的流程大致分為:客戶申報出險,保險定損員出現場,拍照定損,維修後復勘,驗收支付保障金額。

早前,一些理賠人員在出險過程中對於賠付金額稍稍增加一些。4S店則以現金的形式返還部分金額至理賠人員,後者同樣透過現金“安撫”車主。從而達成一種“三贏”的局面。

從“砸車維修”看售後理賠:保險公司正逐步轉向修理廠

2019年與2018年汽車零整比

隨著主機廠政策的逐步完善,配件銷售返利等一系列針對售後的制度逐漸出現。以賓士為例,僅4S店端,零配件的綜合毛利率約46%,車商長劍表示,“一些品類的出廠價格甚至高達100%以上。”

返利等規則的影響下,4S店為了更多售出配件,紛紛在事故車維修層面加大布局。若無法達成相關要求,不僅沒有返利,還可能面臨處罰。因此,“能修的、不能修的、看著需要換的”均透過更換完成修繕。

更換造成的高額維修費用在消費者與4S店看來都可以透過保險公司解決,前者無需自己付費,後者無憂無人付款。滿足了前者維修要求的同時,完成了後者的工作考核。因為“換”與“修”相比的客觀“首次修復率”高出許多,保險公司基於“應賠盡賠”的出險邏輯,又顯得如此“合理”。

“砸車維修的邏輯很簡單,就是消費者感覺‘修的好’;4S店多賺錢;保險公司賺了名聲。長此以往下來,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就到了居高不下的地步。”為了使賠付順利,一些4S店會與保險公司駐點人員形成“默契”,後者收取一定比例的好處費,幫助前者流暢的履行手續。“因為保險公司考核駐點的硬性指標只有新車投保量和續保量。”

2017年伊始,新車銷售利潤出現了普遍下滑,“微利與0利”成為了新車銷售端4S店面臨的普遍難題。經營者更加關注4S維修保養領域,透過頭部汽車經銷集團的售後服務財務資料來看,更能印證這一說法。

錢軍衛表示,4S續保業務的增長與新車保單的增量讓保險公司處於被動。車主在出現事故之後習慣性訴諸於4S系再次拉伸了其行業話語權。高話語權意味著高主導性,保險公司的駐點人員在處理保險業務時更容易傾向4S店,一方面是為了穩固保險公司的銷售渠道,同時還能從保險公司的返傭與賠款中獲得更多的甜頭。

“實際情況遠比報道中更惡劣”,長劍稱,“絕對大多數4S店在受理事故車維修時都可以‘連續賠付’。也就是說只要出現因事故造成的損壞,都可以合併賠付。維修師傅與服務顧問是以維修費用作為收入提成,對於他們而言,壞的地方越多,的地方也就越多,總費用也就更高。”

隨著車險逐年改革,這一亂象有所收斂,但絕非短時間內可以根除。因此,保險公司電銷團隊、數字化團隊的“上馬”表面上是為了滿足“合規化”需要,實則更多的是為了杜絕這一亂象,將客戶資訊留到保險公司。

“所以這次車險改革之後,很多保險公司都願意將優惠政策放到修理廠來做。因為我們(修理廠)的維修費用低,保險公司透過自身導流是對我們的直接背書。增項降費的行業趨勢下,保險公司自然能算的明白這筆賬。”

03

4S店的“金錘子”錘了保險公司

費改後,保險公司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修理廠。這不僅是因為4S店居高不下的賠付額與渠道費用,更多的則是對未來維修市場前景的合理化預測。

從“砸車維修”看售後理賠:保險公司正逐步轉向修理廠

以廣匯汽車為例,自2018年起,新車銷售利潤出現嚴重下滑,雖仍是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毛利率來源是維修保養等後市場業務。透過圖片可以清晰判斷,代表著“維修服務”的灰色色塊逐年拉長,截至2019年年末,新車銷售利潤與維修服務利潤比值已經為1:1。

從“砸車維修”看售後理賠:保險公司正逐步轉向修理廠

中升控股2016年後,售後服務收入佔比總收入提升至13%,這一數字在2011年僅9%。根據《華泰證券》披露資料顯示:中升集團售後業務毛利率高達45%,直接改善了集團的總體利潤結構。

公開資料顯示,維修利潤最高的“事故車”專案,社會維修門店的毛利潤約35%,部分品牌的4S店可達50%以上。高利潤的背後除了4S店“以換代修”,還有著保險公司賠付規則“偏袒”。

前文所述,保險公司對於4S店可實施“連續賠付”。同時,也可以獲得原廠件的足額賠付。對於修理廠而言,連續賠付的可能性很低,材料賠付金額用的是原廠件+副廠件的“混合模式”。“客觀的說,一些毛病是可以修好的。但維修優劣不是施工企業說了算,而是車主自行判斷。這樣的模式下,修理廠大多數只能選擇維修,沒有更多的資金來換。”

歸結於資金壓力,車險賠付金額約91%用於事故車維修,4S店事故車維修場景保費支付佔比約96%,加之費改後保險公司營收出現可預估性降低。使得維修廠今後或將更受保險公司的重視。

“因為我們(修理廠)可控!”超越汽服錢軍衛直言不諱:“4S店可以追加定損,修理廠只能一次出險;4S店單車型零配件齊全,維修車型少。修理廠全品類件豐富,維修車型多。在這種邏輯下,保險公司就可以用更少的人覆蓋更多的門店。”

4S店的保險駐點人員容易同店內工作人員形成某種程度的“默契”,保險公司無法也不能從根本上管控。這種默契意味著保險公司需要支付更多的銷售費用,卻難以保證業務發展的速度與質量。

“維修企業大多數經營者就是投資人,保險公司可直接與主要負責人取得聯絡。這就意味著他沒有必要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和老闆‘耍滑頭’。只要他能拿到足額的‘返傭’,順帶著就能為保險公司實施了作業監控。”

隨著維修行業的逐步正規,類似賓士“勢配”平臺等開啟了原廠件外銷,使得4S系與修理廠系(下稱:兩系)逐步拉平了材料差異;4S店維修技師的“開店潮”,讓人員技術的階梯逐步趨同;外界普遍認為的“專業裝置”,在同質化為主導的今天亦走向趨同。車險行業的未來,朝著“理賠風控”的方向發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63 字。

轉載請註明: 從“砸車維修”看售後理賠:保險公司正逐步轉向修理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