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聲音日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央廣網推出《黨史聲音日曆》,用聲音帶你穿越百年時光。
【黨史上的今天】
1957年12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在中國工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題目是“關於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和今後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方針”。李富春說,依靠全國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的努力,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完成和超額完成。
為了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從1953年到1957年,我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同時正確發揮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作用;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在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共同努力下,“一五”計劃順利實施,工業化建設捷報頻傳。從鞍山鋼鐵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鍊鐵爐舉行開工生產典禮,到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長春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在武漢開始修建……五年間工業生產取得的成就讓新中國迅速從廢墟上站起,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1957年12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在中國工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題目是“關於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和今後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方針”。
李富春說,依靠全國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的努力,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完成和超額完成。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不但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同時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五年計劃的名稱先後發生兩次變化。1981年開始的“六五”計劃,由“國民經濟五年計劃”變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首次將社會發展納入其中。2006年開始的“十一五”,“計劃”改為“規劃”,反映了從計劃經濟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
從“一五”計劃為我國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到“十一五”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再到“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併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奠定紮實基礎,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的期盼被寫進一份份五年計劃或規劃,並最終寫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大地上。
(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 人民網 中國青年網)
總監製:於鋒 高陽
編審:餘京津
監製:王薇 趙淨 馬媛
策劃:劉一荻
主播:韓曉
音訊製作:吳可欣
設計: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