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650米西藏首府拉薩,雖然號稱“日光城”,過往多少年來,它卻一直被四面環抱的“禿山”夾在中間。
北京援藏幹部李迎春帶來了綠化造林新的技術,但剛一開始,他就被兜頭潑了一盆涼水。
2019年7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幹部李迎春作為第九批援藏幹部,被選派到拉薩,擔任聖地生態園林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初次“上山”,李迎春很詫異:剛下飛機沿路還能看到拉薩河兩岸一排排的行道樹,怎麼越到拉薩市區樹越少,甚至在布達拉宮附近,抬頭一望滿眼只剩光禿禿的山體?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李迎春踏遍了拉薩的南山、北山及周邊山體,透過深入實勘調研,他發現了問題所在。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種令人嚮往的景象,在拉薩恐怕千難萬難。”李迎春說。
過去,藏族群眾們傳統的造林方法,就是直接從柳樹上剪下一個枝條,就地挖坑扦插,至於樹能不能活,全靠大自然的“臉色”。
但高寒缺氧、降雨量少、蒸發量大、紫外線強、土壤立地貧瘠的拉薩,幾乎都是拉薩河衝擊砂礫土壤,有機質含量僅為0.2%。換句話說:種的少、活的更少,純靠自然,造林綠化根本行不通。
於是,在拉薩市林草局,李迎春開始了一項新奇的試驗。
李迎春講解控根容器育苗技術
生態造林,苗木質量與栽培技術最為關鍵,李迎春提出了一種新的構想——用鄉土樹種控根容器育苗技術。
親眼見到神秘的“控根容器”時,小夥伴們差點將它與裝雞蛋的託盒聯絡到一起。然而事實上,這個外觀並不怎麼“高大上”的裝置,其實具有很多種實用功能:
比如它獨特的設計不但透氣效能好,容易吸收養分,還能防止樹苗根腐病;拆卸起來也很方便,移栽時不傷根,成活率能達到95%以上,堪稱“移動森林”。
不過,新奇的技術一開始並沒有得到當地百姓的認可。光靠援藏幹部嘴上說,播放PPT,沒有人相信。有人甚至給李迎春潑冷水道:我們祖祖輩輩種樹就是插柳,你說的那一套,在高原行不通。
但李迎春就是想用科技力量突破這種傳統思想的束縛。他一邊育苗,一邊栽培,眼見著樹苗成活率越來越高,小樹林規模越來越壯大,當地群眾對他的認識也漸漸改變了。
生態恢復後的北山生態園
7月,烈日晴空,風吹林間沙沙作響,白皮松、元寶楓鬱鬱蔥蔥。如果沒人提醒,你恐怕會將這裡當成內地的一處森林公園。
春花、夏果、秋葉、冬枝,一年前還是一片沙石地的北山山體,如今已是四季有綠。
百姓逐漸接受了北京來的新技術。李迎春帶領著的10餘名當地技術人員,是他為當地培養的一支帶不走的高原專業技術隊伍。此外,綠化造林還解決了當地20名農牧民就業。牧民白瑪扎西激動地說,感謝北京援藏幹部,不但學到新的育苗技術,每月還能拿到4000多元收入,家裡生活越來越好了。
當地牧民白瑪扎西在育苗
李迎春還在思考,一棵樹能為拉薩帶來什麼?回去以後能為拉薩留下點什麼?
“西藏是一片淨土,如果我們將山體種滿了樹,從荒山禿嶺,變成鬱鬱蔥蔥的森林,實現綠水青山,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自然資源效益的發揮是無限的。到時,我們就可以說,這棵樹、這片林就是拉薩的金山銀山。”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