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犯錯,打還是不打?看看長大後性格上的差異,就知道怎麼做

由 俎巧玲 釋出於 綜合

老一輩的父母對犯錯的孩子都是非罵即打,孩子捱打似乎成了家常便飯。

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影響其性格形成,現在不主張打孩子,但是對孩子不嚴厲又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對犯錯的孩子該不該打,讓父母很是糾結。

文文的兒子今年7歲,不僅上課不認真聽講還非常的調皮,不是老師告狀就是惹同學生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暴怒之下文文就會動手打孩子一頓,才會偃旗息鼓地消停一段時間,可是過不了幾天又變成了老樣子。

如此迴圈往復,孩子變得不太愛說話,做事也沒有信心,有時甚至面對文文的打罵也無動於衷,讓文文不知怎麼辦才好。

有的孩子經常惹事捱打,有的孩子乖巧聽話很少捱打,長大後這些孩子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表現。

1、經常捱打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有的父母對孩子比較嚴厲,在孩子犯錯時,喜歡採用武力鎮壓。當孩子聽不進父母講道理時,就採取強勢的辦法讓孩子長記性。

雖然目的是讓孩子有明確的規則觀念,性格變得成熟穩重。但是,長期的暴力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勵,容易失去自信心,從而性格變得自卑和叛逆。

2、少捱打的孩子表現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較差

不少父母相對理性一些,喜歡以理服人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不會動手打罵孩子。

這樣的孩子由於從小聽話沒有嘗試過捱打的痛苦,經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勵,隨時面對鮮花和掌聲,性格表現得外向和張揚。

但因為缺乏身體和和心理的磨練,在處於困境時,缺乏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從而因受到打擊出現退縮、放棄的現象,不會得到最後的成功。

由此可見,孩子犯錯時是可以採取一定的肉體懲罰,但需要有智慧、有方式才能預想的效果。

下面給父母們提出幾點建議:

1)控制情緒,掌握力度

父母打孩子時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並掌握好輕重力度。明確打孩子的教育目的,始終做到頭腦冷靜,不使用暴力。

切記不要讓孩子的身體受到嚴重的傷害,心理上產生屈辱的感覺。並且不能動不動就用打來解決問題,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後也會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2)分清場合,注意方法

孩子雖然年幼也有自尊心,因此不能在人多的場合,或者當著同學、朋友的面打罵孩子。

如果只是犯了一些小錯誤的,沒有觸及原則,可以在家裡或人少的時候適可而止地懲戒一下,比如罰站或抄寫好詞好句等。

這樣在孩子面前既樹立了父母的威信,又不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更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3)男女不同,區別對待

由於男孩和女孩的性格不同,所以在教育時要有所區別。對犯錯的男孩可適當的打,而且要打痛讓他長記性。

女孩子比較脆弱和敏感,只要認識到錯誤做好說服教育就行,否則越打越生分越冷漠,從而影響親子關係。

4)語言暴力,威力甚大

我們都覺得家長使用暴力實在太可怕,殊不知比暴力更可怕的語言暴力。

有這樣一幕,孩子在思考一道數學題,家長一直在身邊嘮叨,越嘮叨孩子越沒有思路,家長看孩子做不出來,之後出現的語言更是咄咄逼人,先是拿他跟同伴比,接著又說他沒別人聰明還不知道努力。

整個一個過程把孩子說的一無是處,孩子徹底崩潰了,家長還不善罷甘休,覺得孩子流眼淚是個懦弱的表現,繼續各種說辭,最後自己把自己氣的火冒三丈。

使用語言暴力的家長最後並沒有解決掉根本性的問題,反而大大傷害到了孩子。呼籲所有家庭停止語言暴力。

對孩子的教育必須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不能一概而定。只要孩子受到教育能夠進一步得到成長,那就是最適合孩子的方法。

【題外話】:

你認為該不該打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