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承諾”——七國集團分享新冠疫苗背後

11日,七國集團峰會在英國召開。持續的輿論壓力下,直到峰會開始前美國和英國才宣佈了各自要捐助給其他國家的新冠疫苗數量。面對當下的疫情傳播趨勢,這些姍姍來遲的“承諾”到底能起到多少助益?

美國總統拜登10日宣佈,該國將購買5億劑新冠疫苗來捐贈給92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及非洲聯盟。英國政府11日表態說,將在未來1年內向全球捐贈1億劑該國富餘的新冠疫苗。

在這場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中,疫苗是抗擊疫情的關鍵。越多人能早一秒完成接種,越有利於各國能快一步控制住疫情,避免病毒大範圍傳播。但現實情況是,全球疫苗分配不公平的問題削弱了應對疫情的有效性。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多個國際非政府組織已多次警告,部分富裕國家囤積疫苗的行為導致疫苗分配不均,而要想阻斷病毒傳播鏈,全球必須要有足夠高比例的人口受到疫苗保護,囤積之舉最終拖累的將是全球抗疫程序。

早在今年1月,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就說:“目前富裕國家不斷在推出疫苗,而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則在翹首等待。隨著時間流逝,國與國之間的鴻溝會越來越大。”

譚德塞6月7日說,到目前為止,全部新冠疫苗的44%被用在富裕國家,而用在最貧困國家的只佔0.4%。他說:“關於這一統計數字,最令人沮喪的一點是它連續幾個月沒有變化。”

而這其中,美國政府囤積的新冠疫苗總量足夠7.5億人接種,而美國目前成年人口大約2.6億。英國人口約6700萬,英國政府已經預訂超過5億劑新冠疫苗,國內完成接種以後仍將有大量富餘疫苗。

譚德塞年初發出警告後數月,部分發達國家才逐漸丟擲有關疫苗分享的一些具體承諾,而這些承諾距離低收入國家民眾收到疫苗並接種,還需要歷經更長時間,其影響已經無法挽回。正如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委員戴維·麥克奈爾5月末撰文所說,首先,因為富國壟斷了第一劑疫苗,而沒有在全球範圍內分發,可能導致新冠肺炎總死亡人數大幅上漲;其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會出現“巨大差異”。高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率將在2021年恢復到4.3%,而許多非洲國家直到2022年至2024年才會恢復到2019年的經濟增長水平。

眾多觀察人士認為,富國和窮國之間的疫苗不平等使得新冠大流行復雜化且時間延長。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領導人此前發表在《華盛頓郵報》上的文章認為,這種不平等促成了各種變異新冠病毒的出現並導致發展中國家出現新疫情。目前七國集團的承諾只能是一種補救,而這些承諾最終能否兌現依然是個未知數。英國雷丁大學發展經濟學教授烏瑪·坎班帕蒂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當務之急還是要在儘可能廣的範圍內分發新冠疫苗,並且必須要儘快這麼做。”

但是,即便目前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給出了較為具體的疫苗分享承諾,要滿足全球的疫苗接種需求也遠非易事。

由世衛組織主導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原計劃今年年內向全球交付20億劑疫苗,但因疫苗產能不足、發達國家囤積疫苗等問題,目前交付量十分有限,陷入了疫苗嚴重短缺的困境。

美國樂施會主管疫苗方面事務的尼科·盧夏尼在一份宣告中說,美國承諾捐贈疫苗是好訊息,但從全球需求來看,美方所承諾的數量也只是“杯水車薪”。

疫情暴發以來,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籤化、“疫苗民族主義”等種種問題為全球抗疫程序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和重重障礙。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國際組織還是付出了巨大努力,推動全球合作、同心抗疫。

中國已向全球供應疫苗超過3.5億劑,包括向80多個國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0多個國家出口疫苗,還同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生產疫苗,並加入了“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

“科學已經為我們指明瞭走出這場疫情的道路,但只有每個國家齊心合力,這條道路才能走通。”正如英國惠康基金會全球政策和倡導經理威爾·霍爾所說,面對疫情這場大考,七國集團需要做出更多的切實貢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43 字。

轉載請註明: 遲來的“承諾”——七國集團分享新冠疫苗背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