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長城、吉利的市場份額,快要追上大眾、豐田和本田

撰稿人:極速渦牛

最近,網上流傳長安董事長朱華榮一封內部郵件,其稱“中國品牌真正的嚴峻挑戰是強大的合資品牌”、“中國品牌汽車齊頭並進,共贏發展,方有中國品牌之勢能,才是中國品牌之大幸”。

朱董這些話,說到點上了。

近幾年,中國品牌汽車整體低迷,份額連年下滑,三四線品牌不斷邊緣化甚至退出競爭,著實令人憂心。中國擁有全球第一規模的車市,卻沒有全球一流的汽車品牌,甚至,僅僅是市場份額資料,過去四年間已經被合資對手們爭先蠶食掉近7個百分點。

但進入2021年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中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明顯回升,二是以長安、吉利、長城為代表的頭部車企,在跟大眾、豐田、本田等主力合資品牌的對抗中,局面也好過以往任何時候。

長安、吉利、長城集體發力,中國品牌觸底反彈

中國汽車品牌的野蠻生長止於2017年,那一年,大大小小的中國品牌汽車共賣出了1048.1萬輛,可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中國品牌們迎來了份額連跌4年的黑暗期(如下圖),至2020年,中國品牌的份額僅有35.7%,幾乎快跌回2014年的水平。

長安、長城、吉利的市場份額,快要追上大眾、豐田和本田

▲中國品牌近十年市場份額走勢,紅線為平均水平。

伴隨著市場份額的快速下跌,以及中國車市近幾年的整體低迷,中國品牌汽車2020年的整體年銷量比巔峰年份縮減了360萬輛,收縮幅度達到三分之一。

轉折,出現在2020年第三季度(如下圖)。中國汽車品牌的份額剛剛在前一個季度探底,僅僅只有32.5%,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長安、長城、吉利的市場份額,快要追上大眾、豐田和本田

▲近三年中國汽車品牌季度份額走勢(資料來源:乘聯會)

將中國品牌從份額泥淖中拔出來的,主要還是以長安、吉利、長城等為首的一線陣營。資料顯示,這三家車企的合計份額,在中國品牌整體市場份額中的佔比,已經從去年最低時候的38.2%,上升到今年開局(1-2月累計)的49.2%,提升幅度相當明顯。

長安、長城、吉利的市場份額,快要追上大眾、豐田和本田

▲長安、吉利、長城三家車企合計份額走勢(資料來源:乘聯會)

從上面這張圖表中可以看出,長安、吉利、長城這三家車企的合計份額正呈現出逐年上升的勢頭。在中國車市的巔峰年份(2017年),三家車企合計份額只有13.4%,去年已經上升到15.7%,今年1-2月更是創下了19.1%的歷史新高。

中國汽車品牌的行業集中度,終於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級。

跟大眾、豐田、本田比,自主三大正縮小差距

19.1%的合計份額,在跟合資品牌正面剛的持久戰中,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戰鬥力水準呢?我們不妨以合資陣營最為主流的三大品牌來進行對比說明。

根據乘聯會的資料,大眾、豐田、本田三大品牌(簡稱“合資三大”)在中國市場的合計份額,前幾年一直處於攀升狀態,2017年三家份額為23%,到2020年上漲到29.9%,勢頭持續強勁(如下圖)。

長安、長城、吉利的市場份額,快要追上大眾、豐田和本田

要知道,這期間正是中國車市從巔峰持續滑落的車市寒冬,三家合資車企份額穩步提升的同時,銷量也有小幅上揚,三家合計銷量2017年為569萬輛,2019年超過603萬輛——這恰恰印證了朱華榮那句話:中國品牌真正的嚴峻挑戰是強大的合資品牌。

長安、長城、吉利的市場份額,快要追上大眾、豐田和本田

▲近幾年自主三大與合資三大的份額對比(資料來源:乘聯會)

從上面這張對比圖可以看到,長安、吉利、長城三家車企(簡稱“自主三大”)在跟大眾、豐田、本田的正面交鋒中,市場份額明視訊記憶體在差距,有兩年差距越拉越大,2017年相差9.8個百分點,2018年相差11.9個百分點,2019年進一步擴大到15個百分點,至此,合資三大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自主三大一倍多。

情況在去年有所緩解,合資三大的市場份額領先優勢略微縮水,但依然高達14.2個百分點(意味著275萬輛的銷量),看起來三大合資品牌依然無可撼動。但進入今年,車市格局的變化之快,幾乎讓人措手不及,自主三大跟合資三大的份額差距,驟然間縮小到5.3個百分點,史無前例。

但客觀來說,19.1%對24.4%,這才基本上算是兩位旗鼓相當對手之間的對話。

自主領頭羊們需警惕,合資三大僅一家在下滑

仔細研究大眾、豐田、本田三家的資料,我們能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今年1-2月合計份額大幅下滑的背後,其實暗藏著一個十分容易麻痺對手的訊號——真正出現下滑的,只有大眾一家,而豐田和本田保持著持續的份額以及銷量雙增長(見下圖,本田去年同期異常下滑是因為有一半產能處於疫情核心區)。

長安、長城、吉利的市場份額,快要追上大眾、豐田和本田

▲近幾年1-2月份合資三大品牌份額走勢(資料來源:乘聯會)

長安、長城、吉利的市場份額,快要追上大眾、豐田和本田

▲近幾年自主三大與合資三大1-2月累計銷量

從銷量數字就能明顯看出,大眾今年前兩個月的銷量趕巔峰時期就有足足20萬輛的縮水,豐田的3萬輛和本田的近2萬輛增量根本就彌補不了這個大坑。

年度資料也是如此(如下圖),過去四年裡面,豐田本田的份額持續攀升,唯獨大眾去年出現頹勢,下滑了1.4個百分點。

長安、長城、吉利的市場份額,快要追上大眾、豐田和本田

▲過去4年三大合資品牌市場份額走勢(資料來源:乘聯會)

所以,今年開局這兩個月,雖然是自主三大與合資三大歷史差距最小的一年,但那僅僅是因為大眾“打了個盹兒”,且打盹的原因更多還是因為晶片短缺造成的產能不足。而除了受缺芯影響最明顯的大眾,其實本田、豐田兩家也有著相似的困擾,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然,今年中國汽車品牌的壓力依然會很大。

關於缺芯影響車企產能這一點,本邦在前幾天有過專門的分析,詳見《產能回到八年前,車企產銷失衡,車價這次鐵定要漲!》。

最後說說

市場格局的變化,背後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中國汽車品牌經過了艱難的幾年,市場份額逐年下滑,如今終於迎來觸底反彈的良機。加之疫情對全球汽車晶片產能的巨大沖擊,合資品牌普遍受此影響比較明顯,所以,自主品牌更應抓住這個難得的視窗期(大約半年),進一步縮小與對手的差距。

在這其中,以長安、吉利和長城為代表的中國品牌頭部車企,自然更應承擔起攻城拔寨的重任,早日做到跟合資三大平起平坐,從設計、技術、品質和服務等多個維度打消人們的固有認知,讓更多人願意買國產品牌。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我們在長安、吉利、長城身上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積極的變化,論造型設計,自主三大已經不比合資三大差到哪裡;論核心技術,合資品牌壟斷數十年的動力總成方面,我們已經越來越接近,尤其是在混動和熱效率方面的突破;論智慧化水平,中國汽車品牌如今更是走在行業前列,很多合資品牌反倒落後了;論服務,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也已經處於同一水準……

這些肉眼可見的變化,加上市場份額的不斷接近,我們有理由相信,以自主三大為代表的中國品牌車企,追趕合資品牌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12 字。

轉載請註明: 長安、長城、吉利的市場份額,快要追上大眾、豐田和本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