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報
萍鄉市湘東區下埠鎮潘塘村的過去,有多牛?
只要一說起潘塘村的過去,76歲的老支書劉文峰至今仍津津樂道。“別看我是一個村支書,想當年市裡開大會,我可是要坐主席臺的呢。”老人頗為自豪,“我憑啥可以坐主席臺?因為潘塘是當時市裡的一張名片,不僅是鎮裡、區裡有名的富裕村,就是和全省、全國其他比較富裕的村莊相比,也不遜色。”
老支書的話是有底氣的。從1983年到2002年,在他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潘塘村村集體的賬面上就沒有少於40萬元的時候,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過萬元,家家都有摩托車,甚至有的村民還買了轎車。
潘塘村能夠富,靠的是村辦企業。上世紀80年代初,該村創辦了一家集體性質的化工陶瓷廠——潘塘瓷廠,從此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不僅村集體的“荷包”鼓了起來,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劉文峰介紹,當時全村家家都有在廠裡拿工資的人,企業每年產生的稅收超過1000萬元,佔整個下埠鎮稅收的三分之一,生產紅火時年產值突破8000萬元。靠著提留的服務費,潘塘村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實行有線電視免費、農村合作醫療免費;年滿60歲的老人,每月還可領取敬老金……這麼多的福利,讓周邊鎮村的老百姓羨慕不已。
有得也有失。劉文峰毫不諱言:“村裡環境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壞。”他仍記得,那時的潘塘村沒有好空氣,全村的樹基本上看不到綠色,村民從來不穿白襯衫,腳下的皮鞋也從不擦拭,反正一支菸的工夫就能沾上一層灰。以前村民喝的是露天井水,後來只敢喝機井水。地裡摘來的蔬菜要洗十幾遍才洗得乾淨。“錢是掙了,可我們也失去了好山好水。”老支書感慨地說。
不但環境惡化了,潘塘村的集體經濟也開始走下坡路。
當時,為改變全區工業陶瓷企業“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現狀,解決分散經營、重複建設、無序競爭的問題,湘東區從2007年起,按照“淘汰一批、提升一批、壯大一批”的產業改造方案,建設了一個規劃面積達30平方公里的陶瓷產業基地。
在全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潘塘瓷廠順應政府號召“退村進園”。沒有了村辦企業的加持,潘塘村的集體經濟持續下降。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繼紅坦言:“如今村集體年收入不到5萬元。”不過,村集體收入暫時減少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卻沒有下降,“大多數人又在工業園裡就業了。”更令他欣慰的是,經過不懈努力,企業當初留下的生態欠賬正逐步還清。劉繼紅介紹,為了恢復一片好山好水,潘塘村可沒少下力氣。早在2011年11月,村委會發動當地9名能人,以每畝每年800元的租金,將全村3000多畝荒地和山嶺全部流轉過來,投資7000餘萬元成立了潘塘村科環種養專業合作社,並從市林業部門聘請專家指導,整村推進花卉苗木基地建設。至今,該村已建立9個農業基地,其中綠化苗木基地7個、果園基地2個。
眼下,正是秋高氣爽的好時節。潘塘村千畝桂花基地內,萬株丹桂、金桂爭相吐蕊,香氣氤氳、沁人心脾。在面積近200畝的唐柚基地,偌大的柚子掛滿枝頭。村中的三口大池塘,廊橋相連,水光瀲灩。隨著生態好轉,潘塘村意識到了綠色發展的重要性,比以前更加重視環境保護了。按照村委會的規劃,未來該村要做活鄉村旅遊這篇文章,壯大集體經濟。雖然有發展的衝勁,但潘塘村並不盲目,在選取客商時格外慎重,首要條件就是環保,凡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專案,再賺錢也不要。曾有一名村幹部的親屬想在村裡建一個養豬場,規模號稱年出欄生豬上萬頭。考慮到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村裡斷然拒絕了。“我們已經吃過一次汙染的虧了,不能第二次吃這樣的虧。我相信,透過生態興村、旅遊旺村、產業活村,潘塘村一定會走上坡路的。”劉繼紅說。今年3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釋出了國家森林鄉村名單,潘塘村榜上有名。這樣的榮譽,無疑是對該村致力生態發展的最高褒獎。(劉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