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舉起拳頭,面向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重溫入黨誓詞時,神情定會莊嚴,感慨必然萬端,尤其是宣讀到“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時,每每都會熱血沸騰,心中次次都能油然升起一股捨我其誰的感覺。打小,我透過小兵張嘎、雞毛信中的海娃、王二小,再到後來雷鋒、王傑、歐陽海、劉英俊等英雄人物,特別是少年時反覆背誦毛主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犧牲”一詞逐漸定格在我腦海裡,後來就懂得犧牲原來是指為正義事業而獻出生命的一種壯烈行為。
近幾年,透過漢字學習,才知道“犧牲”本指古人用於祭祀的祭品,再準確地講“犧牲”原是兩頭稀罕的牛。
犧牲兩個字都是從牛字旁,自然與牛息息相關。
講“犧(犧)”之前,先講羲與義(義)。
羲,會意兼形聲字。
上邊從我(刀鋸)下從截去頭的簡豕形,中間兩小點表示宰割時濺出血點等。羲金文
上從羊中間為我下為豕,變成了既殺豬又宰羊了。羲篆文
簡豬形訛變為兮。隸變後楷書寫作羲。義,會意字。甲骨文
上從羊下從我(刀鋸),會用刀等工具宰殺羊。羲與義同源,只是宰殺前者為豬後者為羊,後來兩字漸行漸遠。新中國成立後,羲沒有簡化,常用於人名,如伏羲、王羲之,義本借乂來表示,後又加點作義。
犧(犧),會意兼形聲字。由於羲專用於人名,於是本義宰殺牲畜作祭品之義,另加義符牛,即篆文
從牛從羲(羲,指正義等,兼表聲)。隸變後楷書寫作犧,此字將牛、羊、豕三者合為一體,絕了。犧今簡化為犧。選取與羲、稀同音的西字作讀音,其實也暗藏著物以稀為貴的意思,因為畢竟純色的牲天下難尋。另外,西是棲的本字,古文是鳥在太陽西下時歸巢歇息之意,這裡似乎也暗藏許多寓意,敬請大家自我揣摩。犧,本義就是指用於祭祀用的純色牛羊。
犧,還指古代一種有雕飾的酒尊,此義舊時讀suō,現在沒有這個讀音了。這裡借酒再來聊聊“尊”。
尊,會意字。甲骨文
從酉(酒杯)從廾(雙手),會雙手高舉酒杯敬酒之意。篆文
將雙手省為寸。尊字上面那兩點,好似酒香逸出,整字呈現出溫馨、雅緻、以禮相待的場面。古時候,能有餘糧釀酒,能捧起酒杯敬酒或者能端起酒杯飲酒的人,自然地位不一般,於是就有尊敬、尊重、尊貴、令尊、尊姓大名、尊卑、五嶽獨尊、養尊處優等詞的湧現。用作量詞,一尊佛像,五百尊羅漢,滿滿敬意;就連火炮,也被尊稱為某某尊大炮,“裝填”的都是正能量。尊貴之人發出的號令、指示後,反饋的自然是遵守、遵照、遵行等。
尊本義為酒杯,根據酒杯材質古人造出樽、罇、墫等。不過,放在當下,人們大都直接用杯替代。只不過,少了一些文化傳承之韻味了。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要是把詩中“樽”換成“杯”,那酒是不是變了味。
犧尊,顧名思義就是酒尊之形仿照牛的形象而制。據《周禮》記載,古時有六尊,除犧尊外,還有象尊、著尊、壺尊、太(大)尊和山尊。
這裡展示兩具犧尊(春秋戰國各一尊),以饗讀者。
第一尊,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1923年,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出土。春秋晚期的青銅器,高33.7釐米,長58.7釐米,重10.76公斤。此尊紋飾華麗繁縟,構圖新穎,牛首、頸、身、腿等部位裝飾有以盤繞回旋的龍蛇紋組成的獸面紋。
第二尊,現收藏於齊文化博物館。據其官網介紹:戰國時期,高28.3釐米,長46.0釐米。1982年出土於稷下街道商王墓地。仿牛形,昂首豎耳,偶蹄。由頭顱,體、蓋分鑄而成。首頸結合,有一項圈合縫自然遮掩,蓋為一扁嘴長頸禽,禽頸反折,嘴緊貼背上,巧成半環形蓋鈕。兩翅平展,羽翎均以綠松石鋪填。通體以粗細相間的金、銀絲嵌飾的幾何雲紋。紋理間以綠松石和孔雀石鑲飾。因為這件文物的製作工藝非常高,所以被稱為“國寶犧尊”,這也代表了戰國時期手工業技術的最高水平。
牲,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
左邊從捆綁的一隻羊,右邊從生(表示完整,也有生生不息含義,兼表聲),會祭祀用的完整羊之意。金文
將羊換為牛。篆文
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牲。本義指祭祀用的全牛全羊(肢體齊全、犄牛周正)。
古代祭祀用的犧牲,也稱作牷(quán)。
犧牲主要指牛、羊、豕,這個順序請不要隨意調換。什麼樣的級別對應什麼樣的“犧牲”,來不得半點含糊。
據《禮記》記載: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祭祀所用的犧牲中,天子用毛色純一、身體高大、犄角周正、體膚完整的牛,諸侯用精心飼養的牛,大夫用經過挑選的牛,士用羊、豬即可。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其他級別只能食少牢。為什麼叫太牢呢?太,就是大,至高無上,這個好理解,但“牢”裡藏著啥彎彎道呢?
我們知道,祭祀是有時間限制的,不是臨時動議,如春祭、臘祭等都有日期。古時,無確定時間,突發的祭禮稱之為“奠”,這也是為什麼花圈上用“奠”而不用“祭”字由來。還要注意,紀念某某逝世一週年稱之為忌日(這天,要忌諱動土、搬家、娛樂等活動),不能寫作祭日。祭日,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源於華夏先民對日神的崇拜。夏尚黑,祭日在日落之後;殷尚白,選在紅日當頂時舉行祭日;周尚赤,習慣於早晨和黃昏時祭日。
部落首領每次祭祀之前,都要進行部署,層層發動,然後派責任心強的人到所屬領地去挑選,條件至少有三:一是毛色純,不得有半根雜毛,這叫犧;二是牛、羊、豕身體要全,不得有黃豆粒大小的疤痕,小拇指甲蓋大小的皮破了也拒納,這叫牲;三是犄角周正,體形順溜等。
千挑萬選之後,要集中進行精心飼養,使其短時間內增肥,體態外形顯得豐腴、圓潤,骨瘦如柴咋對得起上蒼和先祖。飼養這個地方要安全、可靠,絕對不能讓費死洋勁選來的牷撒丫子跑了,更不能讓別的野生動物提前下嘴。於是這個地方就叫“牢”(宀是房子,宀+牛=牢)。後來引申出牢房、監牢等。房子與動物組合的字還有:宀+豕=家,宀+羊=
家從豕,由此看出豕在古人心中的分量;
從羊,此字後來合併到“牢”裡了。除此之外,還有“寵”“宊(家)”“寃(冤)”。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一般動物想進入到房子“宀”裡還挺難的。
牛在古人心目中,高大強健、任勞任怨、默默耕耘,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外加古人認為牛不僅通人性,更能與神對話。不僅中國人堅信這點,印度國更是把牛尊崇上了天,因為對於印度人而言,牛就是大地母親的象徵。在印度,高鐵遇到牛,也得一慢二看三透過。所以帶“牛”的漢字都褒義濃濃,如牡、特、物、犒,即便是牛脾氣——犟,也褒貶各半。古人把牲畜排排座,不說你也知道牛為大,故“犧牲”均以牛字作部首。
牛,幾千年來一直受到華夏子孫崇敬與愛戴。放在當下,也是如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我們每個人要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鬥老黃牛的精神,就是一個很好佐證。
說到這,各位對太牢也就理解了。
少牢就是取羊豕二牲祭祀即可。百姓一般只能用雞、魚、豬肉三牲,三牲與三生,都是有幸。不按規矩來祭祀,就是僭越,不信你試試,禮記會生氣,後果很嚴重。
從古到改革開放之後的分田到戶,牛都屬於國家財產。新中國後生產隊建立,牛雖然屬於生產集體財產,但其處置權屬於人民公社。有一年我負責餵養的生產隊一頭牛老了不能幹活,全村社員開碰頭會,一致同意殺了,於是向大隊提出申請。大隊幹部很快邀請公社技術人員一起到村裡考證,最後報縣級有關部門批准,才以紅標頭檔案形式下達宰殺令。由此可見牛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真的真的非同一般。
難怪春秋時還規定“小事不用大牲”,可用犬和雞這樣的小牲。
前面說過,牲就是體為完膚。活的時候可以百裡挑一,宰的時候那一刀子下去不留口子恐怕說了鬼都不信。古人定的規矩,按當下話就是自己挖的坑,只能自己想辦法填。古人中,超高階庖丁大都從牛等動物前胳肢窩裡下刀,這裡離心臟近,最最重要的是祭祀時,犧牲呈臥形狀,環顧四周你是一點也看不出“破綻”來。
另外,牲宰殺後,還會在其後腿內側割一個小口子,用鐵棍貼著腿皮往裡捅,這個動作叫梃(tìng)。鐵棍上下左右捅出各個溝來,“溝”挖好後,庖丁會嘴咬著那口子,往裡不停地吹氣,漸漸地,本來癟塌塌的牲體會鼓脹起來,皮繃緊又圓鼓,這樣便於去毛刨除汙垢。這裡提請大家注意的是“梃”不能想當然認為是金屬棍就寫作“鋌”,真那麼寫就有點鋌而走險了。
講到牲,自然會聯想到牲畜。牲畜是三牲(牛、羊、豬)和六畜(馬、牛、羊、雞、犬、豬)的簡稱,後泛指家畜;畜生(不要寫作畜牲),則指畜養的禽獸,多用作罵人的話。《周禮·庖人》鄭玄注:“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牛被養著的時候叫“畜”,將要用於祭祀的才叫“牲”。
不管咋講,犧牲就是宰殺後用於祭祀時動物。
大約在晚清,“犧牲”開始引申出捨棄的語義。因為是祭祀用品,“犧牲”呈上時要恭恭敬敬,自然就有了莊嚴肅穆的意思,於是才慢慢地演變出為正義事業獻身的含義。
當然除此之外,第二個義項就是放棄或損害自身利益。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寧幸福的新時代,為正義事業獻身可遇不可求,但是在區域性戰爭、面對歹徒、抗擊疫情、地震、洪水、火災等關鍵時候,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應該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一句話,就是胸前不掛黨員徽章,也能透過自己行動讓全身都閃耀著黨員的光采。因為我們在黨旗下宣誓過,宣誓就是承諾,承諾就得言必信,行必果。這是犧牲第一要義。
除上面所述特殊時刻外,更多是平日裡平淡生活。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家庭行為與社群守則不符等等時,此時的我們心中天平該往哪裡傾斜,需要我們三思而後行。這裡需要犧牲第二義項來幫我們做出正確選擇。
仰望黨旗,放下拳頭,回味誓詞,我在思考:我們畢竟是幾千年傳統文化浸潤下的華夏兒女一分子,我們是朝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十四個字引領下不懈追求新時代之人,面對“犧牲”這個詞,我們會做出應有的回答……
作者:吳永亮
壹點號吳永亮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