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荒灘變身致富窪地

鹽鹼荒灘變身致富窪地

托克托縣還能種植水稻?帶著好奇與驚訝,記者走進托克托縣河口管委會樹爾營村,只見陣風吹過,稻浪起伏,遠遠望去,猶如千畝土地鋪上一張黃綠色的地毯。

不遠處的魚塘,技術員從水裡撈起一網兜蝦高興地向記者展示著:“看,這蝦長得多好。今年我們從天津市聘請了水產方面的教授,由過去養魚變為魚蝦混養,魚苗投放密度大,魚蝦成活率高。”

鹽鹼荒灘變身致富窪地

魚塘負責人喬殿義的手機不時響起,他樂呵呵地說:“最近接待了好幾撥人,有來釣魚的、吃螃蟹的、旅遊觀光的、攝影的,來得人挺多。”近年來,樹爾營村成了觀光旅遊之地,遊客一邊品嚐味道鮮美的黃河鯉魚和蟹蝦,一邊欣賞黃河的優美風光,這裡年接待遊客0.6萬人次。

誰曾想到,這裡過去大多是白茫茫的鹽鹼荒灘,寸草不生,大片土地撂荒。“村裡4000多畝土地,鹽鹼地就佔到三分之二。由於可用耕地少,村裡人均收入很低。”村民們回憶,之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土地大面積無人耕種。

2011年,一直在在鄉鎮工作的李廣珍四處籌集資金,回到樹爾營村成立了托克托縣美源現代漁業生態觀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源公司”),並承包了樹爾營村和周邊村的10600畝土地,嘗試著用土地改良技術和特色種養殖產業,帶領村民致富。深挖河道、魚塘,整治和改良鹽鹼地,經過一系列努力,美源公司養起了魚、蝦、蟹、鴨,種起了水稻。“聘請的專家說,用水洗鹽,種水稻能起到土地鹽鹼化治理的作用。”

“現在我們樹爾營村沒有貧困戶!”李廣珍說。對於流轉土地的村民,美源公司支付每人每年4000元的承包土地費。企業將當地的土地流轉過來後,對土地進行了改良,開闢成多個水塘和稻田,養殖了螃蟹、蝦、鴨子等魚禽,並種植了水稻,流轉土地的農戶有勞動能力的可以在企業打工,一年下來,生活有了保障。

鹽鹼荒灘變身致富窪地

“我的日子早就奔小康了,天天喝牛奶、吃麵包。” 樹爾營村的樊四奴老人一邊在稻田裡勞作一邊對記者細數他的好日子:“流轉土地的收入,我家5口人就是2萬元。在這裡打工,一天掙150元。我還是‘五七工’,每月還有退休金1600多元哩!”

企業的發展還帶動其他村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在臨近的把柵村,52歲的張三留柱家幾年前因病致貧,美源公司每月為其補助800元,逢年過節還為他送來米麵油。加上駐村工作隊鼓勵他進行養殖,並給他送來了羊羔,如今張三留柱已經養了26只羊。“那幾年看病欠下別人的錢,現在都還清了,我家正一步步致富呀。” 張三留柱說。

“透過龍頭企業帶動和脫貧政策幫扶,把柵村搞起了養雞、養羊等產業,村民們幹勁十足,奔小康的意願非常強烈,現在村裡100%脫貧,貧困戶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萬元,人居環境和人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很大改變。”把柵村第一書記李全文說。

不僅僅是張三留柱脫了貧,周邊的貧困戶都得到幫扶。作為自治區扶貧龍頭企業,美源公司年用臨時工人1000人次,從業人員全部來自當地農民和周邊貧困人口。公司主動承擔了周邊村特困戶幫扶任務,吸納有勞動能力特困戶進入公司就業,年平均收入3.5萬元;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特困人口發放救助金、糧油等物品,僅2019年累計救助金額38.2萬元,幫扶物件全部脫貧。

經過以“公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貧困戶+返鄉農民”經營模式的運作,以承包和流轉土地的形式經營土地、水域,目前,美源公司形成稻田養蟹、養魚為一體的種養區1200畝,具備了年產有機稻穀近百萬斤,年產無公害蟹3萬斤,實現了年創產值1874萬。

種植業、養殖業與生態旅遊融合發展,昔日貧瘠荒涼的鹽鹼荒灘已變身致富窪地,帶動樹爾營村及周邊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記者:周秀芳 郭俊樓 袁寶年

編輯:沐白

校對:寧佳歡

宣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稿件

【來源:內蒙古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99 字。

轉載請註明: 鹽鹼荒灘變身致富窪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