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家衛國,人在橋在!一部講述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事蹟的電影《金剛川》,今天起在全國公映。故事發生的地點金剛川,是一條河流,也是1953年金城戰役中,軍隊與物資通往金城戰場的必經之地。河流之上的長橋是渡河的唯一通道。“守住那座橋”成為志願軍官兵當時的最高使命。鮮為人知的是,在南京,也生活著一位曾戰鬥在金剛川運輸線上的志願軍工兵連指導員王順秀。1952年,他和戰友們在金剛川下游的沃尾渡口與敵人鬥智鬥勇,一次又一次架起橋樑,成功地保障了我軍運輸線路的暢通。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當年近90歲的王順秀唱起舊時戰歌,他彷彿又回到了70年前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爭上前線、造橋修路、排雷避險、鬥智鬥勇……
爭上前線,不當不打仗的兵
時間回到1950年大西南解放後,王順秀隨60軍駐紮四川,擔負起了保衛和建設川西的任務。1950年11月,上級決定調60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時任警衛連指導員的王順秀卻不在徵召之列,這讓他滿心氣惱:“當兵不打仗是件很丟人的事,不打仗不行。”19歲的王順秀決定再爭取爭取。
由於當時部隊幹部奇缺,王順秀又是全連唯一的黨員,營長並不想放他走。幾經波折,王順秀給營長撂下狠話:“你不讓我打仗,我就回家去。”營長沒辦法,這才鬆了口。營長答應了還不行,不放心的王順秀又借來了營長的戰馬,策馬一個晝夜趕到軍分割槽親自“請纓”。在軍分割槽,王順秀向首長當面要求隨軍出川。師長聽罷,緊皺了眉頭有些為難,但感其誠心,又看在王順秀曾是他警衛員的份上,說了句“你這個娃娃有志氣”,算是同意了。
1951年3月,王順秀如願隨部隊出征朝鮮,擔任180師通訊連指導員。
負傷又戰,養好傷病再入朝
1951年5月下旬,剛入朝鮮戰場不久,王順秀就因連日勞累舊傷復發,高燒加瘧疾,脫水昏迷,被老鄉們抬著送至後方,王順秀所在部隊的通訊員跟隨他們一路北行。
由於敵機封鎖公路,他們只能白天在山林裡穿行,天黑再上公路。敵人的炮火不時順著公路向他們射擊。抬擔架的老鄉被打散後,通訊員揹著王順秀,蹣跚著跟著人流往前走。
“通訊員是一大個子,遇到敵機轟炸,他就把我放在安全的地方,轟炸停了再背起我向前走。”王順秀回憶道,“天上飛機轟炸,地上炮火追擊,如此艱難的情形下,一夜也走不了幾里路。”最終,足足走了八天,他們一行人才脫離敵人炮火的封鎖,住進了位於鐵原附近的一所兵站。兵站的同志趁下雨天敵機少,用汽車將他們送到了平壤。幾經輾轉,王順秀坐上了運送傷病員回國的列車。1951年6月,王順秀再次回到朝鮮投入戰鬥,擔任180師工兵營一連指導員。
艱苦抗戰,雙肩扛起公路運輸線
1952年夏季,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與“聯合國軍”的較量日漸僵持,工兵連的工作也日益緊迫與繁重起來。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我們的戰場就在金剛川下游的沃尾渡口。”王順秀告訴記者,當時工兵連主要負責為前線部隊造橋修路,靠著僅有的100多號人,保障路線暢通非常困難。“美軍的飛機盤旋在上空,一發現我們的橋樑,就指揮著炮彈往這兒打。”王順秀說,五米寬的橋面不一會就能被炸得千瘡百孔,志願軍的橋是造一個被毀一個。
辦法總比困難多。志願軍戰士利用敵軍的視覺盲區和白天攻擊晚上休息的規律,建造了“一明一暗”兩條通道:明面上搭建假橋吸引火力,引誘敵人去破壞;另一面卻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在靠近山腳的地方搭設了兩種“暗橋”。一種“暗橋”也叫“過水路面橋”,就是整個橋都是在水裡隱藏著,橋面上水約30釐米深,汽車能跑而且人看不到。另一種“暗橋”叫棧橋,這種橋的兩端各有一個橋頭,中間用船作為橋基,船上用橋樑和橋板連線成浮橋,白天只留兩個橋頭,船和橋樑橋板藏在山溝裡。等夜深了敵人停止進攻了,再快速拖出來,最快40分鐘就能搭起來。
王順秀回憶,“有一次,橋基還沒有固定好,部隊就著急透過,將士們心急如焚,想著晚上如何保障任務,不需要任何的動員和鼓勵,全連官兵自發泡在水裡,肩抵著肩,背靠著背扛橋板,愣是在水面上架起了一座‘人橋’。”
裝備落後,精神是支撐獲勝的關鍵
談及志願軍如何取勝,王順秀毫不遲疑:“論裝備我們完全沒有優勢,能打贏,完全靠的是一種精神!”
“美軍有大量飛機,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破壞我們的運輸線,切斷給養通道,困死、餓死我們。花費幾天時間架的橋,頃刻之間就被敵人摧毀了。”王順秀說,許多戰友在美軍飛機的轟炸下犧牲,他所在連的副連長也差點被飛機的炸彈擊中。
除了飛機之外,美軍還研發了大量新型炸彈,比如王順秀所在部隊曾碰上的“蝴蝶彈”。這種炸彈在空中幾十米高的地方爆開,在公路、橋樑兩邊撒下40顆小炸彈,小炸彈長著兩個“翅膀”,只要一碰,立即就會爆炸。“第一次見這種炸彈,我們都不會處理,一個排長、一個班長、一個戰士提議將它用土蓋上,結果一蓋,炸彈就響了,班長沒了,戰士也因此負傷。”王順秀說。
此外,還有重達800多磅的定時炸彈、方便夜襲的照明彈、撒在公路上的三角釘……“這些裝備志願軍大多都沒有,敵我實力懸殊。但我們從沒怕過,更沒想過退縮。當時戰友們想的都是一件事,就是怎麼修路建橋,怎麼千方百計完成任務。”王順秀的語氣一下變得昂揚起來,“幾十米高的浮橋,我們一夜之間就能架起來。每次成功完成一個任務,我這個指導員還會帶領大家及時評功,進行政治學習,激發大家的積極性。”
老人坦言,一次評功時,敵機突然襲擊,連裡的三班班長周光就在他面前倒下了。“當時天剛矇矇亮,飛機一來就丟下了大型炸彈,我趕忙喊‘快下防空洞’,話音未落,炸彈就落在離我不遠的周光旁邊……”轟炸結束後,大家安葬好犧牲的戰友,依舊繼續頑強投入戰鬥。
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你們?“你要我說我也說不出來,大概就是一種從來不講困難,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和堅信我們能取得勝利的信心吧。”王順秀笑著告訴記者。時間的犁耙耕密了他臉上的皺紋,雙眼透出的光卻更顯神采奕奕,夕陽餘暉灑在他的墨綠色軍服上,胸前的勳章正熠熠發光。
本報見習記者 徐霖晨
本報記者 樊玉立 張 琦
本報通訊員 王烜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