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家庭教育當中,家庭關係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兒。可以說,它是底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所謂家庭關係,並不只是指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還包括夫妻關係,孩子之間的關係(多孩家庭)等。
什麼是好的家庭關係?
有個很典型的誤區是:好的關係就意味著不發生矛盾,不發生衝突,大家會下意識地迴避很多問題,甚至會為了維繫關係做不情願的妥協。
這當然是不對的。
其實,好的家庭關係,我們可以用三個詞去定義它:
第一個詞叫做真誠。
好的家庭關係,必須是真誠的,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夫妻和孩子之間,還是孩子們之間,真誠是第一要素。
第二個詞叫做健康。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好的家庭關係一定是積極的,它能夠讓家庭成員健康地生活。
第三個詞叫做成長。
好的家庭關係,應該是能夠幫助彼此成長的。因為父母在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的過程中,自己也會從中受益。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好的家庭關係的重要性。
我們發現,特別是孩子0~3歲的時候,於他最重要的人就是天天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
他的父母之間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相處?用什麼樣的方式交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接納彼此的不同,或者說大家之間的矛盾應該怎麼去解決?這實際上都是在給孩子做一個參照物。
我們在處理各種事情的時候,孩子就在旁邊,滴溜溜轉著他的大眼睛,汲取著來自父母的人生經驗:
原來我爸爸是這樣說話的,原來我媽媽是這樣說話的,原來這個問題是要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並沒有一個判斷的能力,他認為第一眼看到的東西就是對的,就是有價值的。所以,他會去模仿父母的處事方式。所以,如果一個家庭中,夫妻關係不好,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如果說不好的家庭關係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那麼好的家庭關係則會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勇敢和幸福。
我們有一個學生,現在在國外讀書。在求學中,他其實遇到過很多困難,比如考試失敗、人際關係出現了重大的困難和挑戰,他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他覺得無論自己出現了什麼狀況,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人是無條件愛她的,那就是他的爸爸媽媽。
所以,好的一個家庭關係實際上是給孩子提供了溫暖的源泉,孩子們能夠在這裡體會到所有人世間美好的感情。在外面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地方是接納他的,這樣他就不會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
不好的家庭關係有什麼特徵?
第一,在相處的過程當中互相詆譭。
就是分別在孩子的面前說對方的壞話,或者埋怨對方,在家裡充滿著對彼此的批評,遇到問題也沒有辦法有效地解決。
這樣激烈的矛盾衝突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不安全感,會讓他們很迷茫:
“到底我們家發生了什麼?”
“我爸爸和媽媽到底都怎麼樣了?”
“我應該怎麼去處理?”
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來說,他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心理狀態:
當他看見爸爸媽媽吵架了,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件事和我有關係,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才會讓爸爸媽媽吵架。
“蘭海說成長”APP中有相關的課程,如《如何避免在孩子面前起衝突》《父母在孩子面前衝突後怎麼辦》,大家可以去搜索學習。
為什麼有孩子的家庭更容易發生爭執?
我們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在沒有孩子之前,夫妻兩個人不太會發現自己在價值觀上、在一些選擇方面會有諸多不同,但一旦有了孩子以後,雙方的衝突就會增多了,因為爸爸媽媽都想把自己對於生命的理解、對於生活的理解、對於生活方式的選擇,在孩子的身上得到一個體現。
為什麼爸爸媽媽在關於孩子的問題上會有如此多的衝突呢?
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男女性身處的生活圈子不同。
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後,她經常是以媽媽的角色出現的。所以在她的生活圈子當中,充斥著各種各樣關於孩子的資訊。
別人的孩子吃了什麼,玩了什麼,報了什麼樣的班,請了什麼地方的老師……在這樣一個資訊池子裡,媽媽會產生各種各樣關於孩子的想法。
但男性不同,男性的生活圈子並不是以“爸爸”這個角色為核心組織的,他交往的圈子可能更多和工作有關,和職業有關。所以,他發現自己的老婆天天都在說孩子的補習班,孩子的教育方式……他就會覺得跟聽天書一樣,因為這些資訊在他的生活中是沒有的。
所以夫妻兩人容易發生教育觀念的衝突,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個人的資訊是不對等的。
兩個人的資訊不對稱,朋友圈不對稱,反映出來就是他們對待這些問題的考慮都不一樣。
比方說,一個媽媽可能在孩子三年級的時候,就會去考慮小升初該怎麼辦,因為在媽媽的核心圈子裡,大家都在討論這件事。但我們設想一下,一個9歲孩子的爸爸,他的同事和朋友不會天天給他講孩子小升初一定要怎樣怎樣,所以當他聽到老婆說“我們的孩子已經上三年級了,要開始考慮小升初了”的時候,他可能就會覺得老婆是杞人憂天:這有什麼需要緊張的?為什麼這麼早就要考慮這個問題?
而爸爸的這種態度就容易讓媽媽產生這樣的評價:你怎麼當爸爸的,你太不重視孩子了!
那麼今天聽了這個課之後,你就會明白了:並不是爸爸不重視孩子,也不是媽媽過於重視孩子,男性和女性教育觀念的不同是客觀存在的,是因為資訊不對等而形成的。
基於這一點,我特別建議,當爸爸和媽媽在一起討論孩子問題的時候,不管是哪一方,我們要做一件事情,讓我們彼此的資訊是一致的。
在這個情況下可能就要辛苦媽媽一些了,因為媽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來源,對吧?
第二個會讓夫妻產生教育觀念衝突的原因則是男性和女性的思維是天生不同的。
比如說我們在講一件事的時候,媽媽會特別強調孩子的感受,或者是自己的感受,而爸爸則特別強調自己判斷得出的結論。
媽媽容易說:我聽別人說,我聽鄰居這樣說,我聽老師這樣說,我看書上這樣說,我聽專家這樣說……但是爸爸會更容易說:我自己的人生經歷是這樣的,我從小就這麼長大的,我要自己做判斷……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孩子摔倒了,腿上蹭破了點皮在那哭。這個時候媽媽第一個關心的肯定是:孩子怎麼哭得這麼厲害,是很疼嗎?而爸爸則會走過去看一看:沒事,就是破了點皮,站起來繼續走吧!
所以我建議:爸爸媽媽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你們不是以說服誰為目的的。
在很多情況下,爸爸和媽媽在一起討論,總是特別著急地想讓對方認可自己的觀點,所以一上來就會用一種打壓式的方式,去告訴對方你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你一定要聽我的。這也是容易產生矛盾的一個原因。
我們要明確,父母在關於教育觀念上的溝通一定不是為了說服對方,而是透過我們的溝通去找到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應該怎樣去溝通呢?
我曾經教過我的朋友一個方法。
我朋友的老公人非常好,但他不太能夠理解女性帶孩子的痛苦,他要的就是最後的結果。比如說因為孩子這段時間一到晚上就精力旺盛,老不上床睡覺。然後他就告訴我的朋友,說你白天多帶他去玩一玩,那樣晚上就能睡著了。
這句話說得沒錯,但我相信聽到這句話的媽媽都會覺得很不舒服。為什麼?因為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太難了。我們要有多好的體力,才能帶著孩子玩一整天呢?光是這種體能的考驗,就會讓我們陷入到一種崩潰的狀態。
於是我給我的朋友出主意,讓她找個機會讓老公單獨待一天孩子。朋友很擔心,說她家孩子長到三歲半,爸爸從來沒有單獨看過,萬一出了問題怎麼辦?
這也是很多媽媽的顧慮,但我告訴大家,你一定要讓家人能有機會體驗你的感受。很多時候,我們的抑鬱源自於情感沒有得到釋放,所以我們一定要給到自己一個出口。
後來有一天,我設了一個“局”,請求朋友在週末的時候來幫我一天忙,直到晚上9點才把她放回家。那一天,她老公累慘了,他給我的朋友說:我終於知道你帶一天孩子有多累了。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經歷,就是說你們彼此都要去體會一下各自的生活。
夫妻兩人發生衝突怎麼辦?
我們說過,好的家庭關係的第一個要素就是“真誠”。所以我不建議夫妻兩個人有矛盾都憋著,好像那種委曲求全的感覺。
我覺得在人類所有的情感裡面,委屈是一個特別不健康的情感,因為委屈是在壓制你的情緒,最終有一天,這種情緒會爆發,雙方吵得不可開交不說,甚至還會影響婚姻質量。
但是要記住,我們訴說矛盾的背後並不是為了要釋放情緒,而是為了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蘭海說成長”APP裡面有一課叫做《溝通與表達》,教大家如何用CCT的方法與伴偶說話,與孩子說話,建議大家去看一下。
我們簡單地用幾個案例來演示一下CCT溝通方法的要點。
首先,你的第一句話一定要說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你想給孩子報一個補習班,結果老公說:“我們家孩子用得著補習那個嗎?我從來也沒上過補習班,不也學得挺好嗎?”
看,這就是典型的男性思維。跟他說話的時候,你的第一句話一定是說:
“我知道你不想讓孩子太辛苦,所以不想讓他去上去補習班,其實我也一樣。只是因為我看到了更多,所以才考慮讓孩子去補習。”
很多時候,承認對方和自己的觀點不同,是一個良好的溝通的開始。
第二,夫妻雙方有矛盾的時候,一定要去找到一個共同的目標。
比如爸爸覺得孩子就應該去學跆拳道,而媽媽覺得孩子身體太弱,而且孩子平時這麼好動,應該去學下圍棋。
這個時候,你們兩個人之間其實並非是教育觀念上的衝突,你們都希望孩子在這段時間是有進步的,有收穫的。只不過你們兩個人選擇了不同的方法去實現這個目標。
請你們找到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是什麼呢?比方說你們都希望提高孩子哪個方面的能力?找到了共同點,說出彼此的感受,你們就可以坐下來聊天了,對不對?
如果確實發生了衝突,我們應該怎麼辦?
我特別建議夫妻兩個人有矛盾的話,可以當著孩子的面進行一些開放性的討論,這對於孩子來說特別重要。
因為他看到爸爸媽媽有了不同意見,產生不同想法的時候,首先做的事情是溝通。
而且父母還能坐在一起說話,還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最後還能擁抱。
這個時候,孩子在你們的身上看到的是一個特別積極健康、不迴避問題,又能夠解決問題的正確範例。
當然我們也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大吵一架的時候。真吵架了怎麼辦?
第一,你們一定要記住,孩子年齡越小,越會被你們的表情、行為、狀態、表現方式所嚇到。也就是說,真正嚇到孩子的,並不是你們談話的實質內容。
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個人主動選擇離開爭吵的情境,因為爭吵和討論問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不能夠在孩子面前吵架。
我們之前說過,緩和情緒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三秒鐘”,一個是“一杯水”。
在吵架的時候,情緒反應其實就是瞬間的事兒,而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吵架時,請離開現場,去倒一杯水。當我們的情緒回到理智軌道上的時候,這件事也就過去了。
然後請大家一定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給孩子解釋剛才發生了什麼。
很多成年人在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會選擇逃避,因為他們不知道應該怎麼給孩子說,所以他們就會假裝孩子忘記了,假裝孩子不明白,假裝孩子沒事,然後就會把這件事敷衍過去。
但就像最開始我講的,孩子的年齡越小,就越會認為爸爸媽媽發生衝突和自己有關。一旦孩子有了這樣的一個感受,那就會怎麼樣?孩子就會在你們面前說話唯唯諾諾,放不開。這是第一。
第二,在父母經常發生激烈衝突的家庭當中,他們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討好型的人格。
他會更容易去跟隨別人說話,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生活在看別人臉色的情境當中,他就沒有辦法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特別建議父母讓孩子明白,父母之間的衝突和孩子是沒有關係的,不是因為他引起的,而是成年人之間的事。
如何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
第一,接納彼此的不同。
我覺得,一個好的關係,不管是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接納彼此的不同。這個是所有健康關係的基礎。
比如說你先生就喜歡看足球節目,而你就喜歡畫畫,那麼他可以愛他的足球,你也可以畫你的畫。如果他有興趣來看看你畫得怎麼樣,你鼓掌歡迎,但不要強迫。另一方面,他喜歡看球,你可以選擇不去跟他一起看,但不要否定他的愛好。
第二,要尊重各自獨立的時間。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不管是結婚還是未婚,不管是已婚有孩子還是單親帶孩子,你都一定要給到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當然,也要尊重對方的獨立世界。
第三,找到一個共同的愛好。
這個就不僅僅是指夫妻兩人了,我特別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家庭愛好”,就是一個全家人都很喜歡的愛好。
比如我有個朋友特別喜歡打籃球,他就教老婆怎麼去看籃球。現在他們家的孩子8歲了,爸爸經常帶著孩子去打籃球,媽媽在一旁加油鼓勁。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全家人都會很投入。
最後,跟大家分享我最近看到的一句話:人不可能因為一件事情開心一輩子,但是卻會因為一件傷心的事情而難過一輩子。
這句話在家庭關係中也同樣成立,讓一個人開心的事情可能是發生在一瞬間的,而讓一個人傷心一輩子的事情也可能是發生在一瞬間的。
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關係,對彼此來說都是特別重要,特別有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