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盤子”豐富了,“菜園子”繁茂了
寫在前面
前不久,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關於新時代軍隊弘揚優良傳統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意見》。《意見》指出,新時代弘揚我軍優良傳統、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提高軍隊科學管理水平、走高質量發展路子的內在要求。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如何在提升官兵福利待遇的同時,繼承和發揚我軍優良傳統,是一道不可迴避的時代考題。
連隊的一畦菜地,飽含了多少老兵酸甜苦辣的回憶。我們瞭解到,在後勤保障日益現代化的今天,有的單位早已沒有菜地,有的遠離市區的單位依然保有少量菜地。其實,種菜不光是為了吃菜,更是為了保留一塊勞動實踐園地,讓官兵體驗勞動果實“粒粒皆辛苦”的來之不易,自覺增強勤儉節約意識。
“腳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沉澱多少真情。”本期策劃,不是為了就菜地論菜地,而是想透過武警遼寧總隊某支隊執勤五中隊管理菜園的一段經歷,去審視基層官兵對於傳統的態度、對於教育和管理的自我校正。
——編 者
新聞事實
四月的遼瀋大地,春意融融。在武警遼寧總隊某支隊執勤五中隊的溫室大棚裡,中隊司務長陳啟可和戰友一邊採摘親手種植的蘑菇、芹菜、蘿蔔等蔬菜,一邊商量著接下來在室外菜地種些啥,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但在半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
去年9月,支隊領導到中隊蹲點,發現食堂乾淨明亮,飯菜健康美味,儲備間擺放整齊,官兵滿意度很高。但到了室外菜地和溫室大棚,卻是雜草叢生、落葉滿地,一片蕭條的景象。
“‘菜盤子’豐富了,‘菜園子’咋荒了?”面對疑問,司務長陳啟可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調整改革後,中隊沒有專職菜地管理員,兼職的重擔自然落到了司務長身上。他既要調劑伙食,制訂菜譜,還要負責“一畝三分地”的鬆土、澆水、鋤草、施肥,經常分身乏術,導致菜地鮮有問津,減了收成。
陳啟可思考再三,在中隊懇談會上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從伙食費上漲,大家想吃啥基本都能買到,咱還要種菜嗎?”沒想到此言一出,引來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這片菜地是一茬茬官兵一鍬一鍬翻出來的”“我們從新兵起就對菜地投入了心血,已經有了感情”“地要是荒了,那太可惜了,再想重新播種可就難了”……提及菜地去留,老兵和班長們的理由幾乎一致。
年輕官兵卻有不同看法。一名成長於大城市的00後戰士坦言,自己沒有種菜經驗,與其把業餘時間放在學習翻土、育苗上,自然不如刷影片、打手遊。還有不少官兵認為,現在的社會化保障快捷便利、省時高效,菜地荒了就荒了,沒啥大影響。
一面是老兵的青春記憶,一面是年輕官兵的現實考量。討論膠著之際,指導員李雨生講起了那段崢嶸歲月:咱們駐守的這片土地,曾經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一代代官兵依靠堅韌執著、奮發進取的“紅柳精神”,硬是開墾出菜地,修建起大棚,實現了自力更生、自給自足……
菜地就是課堂,種菜也是教育。聽到指導員的動情講述,大家深有感觸。“菜地不僅記錄了過去的艱苦奮鬥,更讓我們懂得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菜地不單是生產蔬菜的基地,更是傳承精神的園地”“地荒了事小,傳統荒了事大”……
經過討論,大家達成幾點共識:隨著軍隊後勤社會化保障模式的日益成熟,基層單位的餐桌越來越豐富,種菜已不是“物質剛需”,而是一種“精神追求”;種菜不光是為了吃菜,更是為了保留一塊勞動實踐園地,讓官兵在親身體驗中增強勤儉節約的意識;種菜是手段,受到鍛鍊和教育才是目的,應合理支配時間、最佳化人員組合,避免衝擊練兵備戰的主責主業。
基於以上共識,中隊黨支部制訂了管理和利用菜園的相關規定。在業餘時間,中隊鼓勵官兵走進菜地,親身體會勞動果實“粒粒皆辛苦”的來之不易,養成勤勞簡樸、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在種地間隙,他們組織開展趣味體能訓練和隨機思想教育,在寓教於樂中鍛鍊體魄,賡續傳統。每當有退伍老兵回到中隊看望,都會來到菜地,與新戰友回憶艱苦歲月,砥礪奮鬥精神。同時,他們還把軍營“菜園子”變成大家的活動室、“交心園”,推選有種植經驗的戰士擔任小教員,帶領大家現地教學、活學活用,既增長了知識,又密切了關係……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今,中隊官兵經常把自己種植的蔬菜透過照片、影片傳給家裡,得到許多長輩的點贊鼓勵。看著自己種下的菜苗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陳啟可自豪地說:“建好了‘菜園子’,豐富了‘菜盤子’,實現了精神物質雙豐收。”
新聞點評A面
種下希望 收穫成長
■武警遼寧總隊某支隊執勤十九中隊指導員 姚雯軒
自從伙食費上漲以來,中隊更加註重伙食預算和科學調劑,多種多樣的鮮果蔬肉走上餐桌,反季節蔬菜瓜果也常能吃到。官兵們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好,吃得健康,大家關注的話題也從“想吃點啥,沒吃過啥”向“控制熱量攝入,注重減脂增肌”轉變。
但是,大家在熱議“卡路里”攝取的同時,往往忽略了“骨子裡”的傳承。以我們中隊為例,一些年輕官兵從小生活優越,不知米菜珍貴,沒為衣食操心,在節約糧食這個問題上,認識不到位,思考不夠深,“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時有發生。直到他們真正來到菜園子,俯下身、動起手,才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種下的是希望,收穫的是成長。我們作為一線帶兵人,應積極研究“育苗”和“育人”兩者之間的關係,在業餘時間引導官兵走進菜地、感受傳統,靈活開展隨機教育、現地教學、幫帶指導,讓菜地成為艱苦奮鬥的現場、思想教育的講臺,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官兵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新聞點評B面
唱好新時代的《南泥灣》
■武警遼寧總隊某支隊政治工作部主任 韓建平
在抗戰期間陝甘寧邊區物資供應最艱難的時候,359旅一邊練兵打仗,一邊開展大生產運動。官兵披星戴月、揮鎬開山,短短几年間就把灌木叢生的荒野變成了“陝北好江南”。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從那時開始就成為一種財富,被一代代官兵不斷傳承。
然而,隨著物質條件不斷改善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意識和本色逐漸被部分官兵淡忘。有的戰士認為現在條件好了,再提艱苦奮鬥不合時宜;有些官兵把“吃苦沒趣,花錢買力”當作潮流,把奢侈浪費美其名曰“拉動內需,增加消費”等等。
傳統因價值而歷久,精神因傳揚而彌新。《南泥灣》之所以久唱不衰,正是因為其蘊含的艱苦奮鬥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新時代,我們革命軍人不僅要把《南泥灣》的調唱準、音唱美,更不能忘記人民軍隊挖野菜、煮皮帶的日子,老老實實、踏踏實實把艱苦奮鬥精神傳承發揚下去,保證部隊的政治本色始終純潔、戰鬥熱情永遠旺盛。
作者:茅欣鵬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