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12月29日的例行新聞釋出會上就兩岸經貿合作給出一連串亮眼的資料:2021年1月至11月兩岸貿易總額2982.8億美元,同比大增27.3%,再創歷史新高。按此速度,全年突破3000億美元毫無懸念。前11個月中,大陸對臺出口707.7億美元,同比增長31.2%;自臺進口2275.1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大陸新設臺資企業近6000家,同比大增34.7%。另外,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近期釋出2022年關稅調整方案,其中各界都高度關心的“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框架協議”(ECFA)將繼續實施協議稅率。國臺辦發言人也證實,ECFA簽署實施以來,給兩岸企業和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截至2020年底,臺灣企業享受了累計約70億美元的關稅減免。
自大陸開啟改革開放以來,兩岸經貿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當前,兩岸經貿合作模式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不再僅是傳統的“三角貿易”模式,即臺商在大陸投資設廠——從臺灣等境外進口原材料與裝置——向歐美出口製成品,而是越來越多臺商臺企已經深刻融入大陸的產業鏈供應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發展態勢。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兩岸已經在市場規律驅動下、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形成緊密的產業分工格局,為中華民族經濟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
正是由於兩岸經貿合作內生動力強勁,才使兩岸經貿合作具有極大的韌性,在面臨外部惡劣環境衝擊時依舊可以逆風而上。即便2016年以來島內政治生態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當局在“漸進式臺獨”方向上亦步亦趨,甚至試圖透過“新南向政策”等措施推動臺灣經濟“脫中入美”。但實踐證明,兩岸經貿合作深化的趨勢並未因外部政治勢力介入而發生改變,相反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走向進一步融合。
當前臺海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外部干涉勢力打“臺灣牌”的頻度強度不斷上升、民進黨當局謀“獨”挑釁動作越來越大,大陸遏“獨”促統的力度也越來越大,社會上對於如何推進兩岸統一的討論也愈發熱烈和多元化。事實上,對於兩岸經貿合作在兩岸關係發展與祖國最終統一過程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我們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拓展。
毫無疑問,兩岸統一是不可扭轉的大勢。隨著綜合實力不斷上升,我們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能力和塑造能力也愈發強大。但從現在的情況看,兩岸長期分離使得祖國實現完全統一、兩岸實現心靈契合呈現為一個較長的過程,兩岸可能需要在較長時間的複雜互動中最終走向融合。而在這個過程中,經貿合作無疑扮演著基礎性角色:
一是為兩岸人員往來交流創造良好環境,新冠疫情暴發前,已有數百萬臺灣民眾來過大陸,更有相當多的臺胞定居大陸。二是為兩岸合作創設一系列機制和平臺,兩岸兩會簽署的若干合作協議至今仍在發揮積極作用,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等民間平臺也依然在兩岸互動中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為兩岸走向統一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兩岸經貿合作持續深化有助於形成兩岸共同市場,可牽引、促進兩岸治理體系加速融合。可以說,兩岸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是兩岸融合發展與祖國最終統一的必要條件。
當然,在反“獨”促統進入到新階段時,兩岸經貿合作的具體內涵、路徑與功能也應做出必要調整。兩岸經貿合作的主體是兩岸同胞,兩岸經貿合作紅利的享有者也應該是兩岸同胞。那些意圖破壞兩岸和平穩定、妄圖將臺灣分裂出去的“臺獨”分子,根本沒有權利和資格享受兩岸經貿合作的紅利。尤其是兩岸經貿合作與一般的雙邊經貿合作具有顯著不同,兩岸經貿合作關係並不完全對等,大陸對臺開放力度遠高於臺灣對大陸開放力度,陸資入島受到的嚴苛限制就是一種最明顯的體現。
因此,兩岸經貿合作應成為兩岸走向統一的驅動器,而不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謀“獨”甚至挺“獨”的“提款機”。從這個角度上講,精準打擊支援“臺獨”分裂勢力的臺商臺企,確保兩岸經貿合作紅利用途合法合規、流向合情合理,是兩岸經貿合作深化的應有之義。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兩岸經貿合作能夠持續深化,能夠在反“獨”促統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進而能夠為兩岸融合發展與統一發揮更大作用。(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