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山可以貫穿歷史,有一座山可以跨越未來。這座山,就是井岡山。7月20日至7月22日,作為長安大學“探尋紅色記憶 · 堅定製度自信”暑期社會實踐隊的一員,我有幸前往江西井岡山進行調研,追尋先輩革命足跡,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我是土生土長的江西人,自小生活的小鎮也是群山環抱,對於青山大多已能見怪不怪,但當我乘坐的車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駛入井岡山時,我仍被她那逶迤起伏的山勢所震撼,貼著車窗放眼望去,純粹清透的綠即刻鋪滿了我的眼眸,山間開始飄落些細雨,四周都氤氳著一層若有若無的水霧,彷彿將這山的綠洗得更為乾淨。翻過一座又一座山頭,這綠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到處是聳峙的峰巒,險峻的崖壁,千姿百態的山如火、像龍、又似人,無一不在參差中帶著一種逸脫的神氣。這是井岡的山,連綿不絕是為雄;重巒疊嶂是為險;林木蓊鬱是為秀;氣象萬千是為奇。正是由這“雄、險、秀、奇”共同構成了獨一無二的井岡綠。
莽莽青山為證,蒼茫林海為證,這座山承載著一段艱難卻輝煌的歷史,見證了一段生與死的征程。腥風血雨散去,只留有這井岡山巍然不動,這井岡山精神萬古長青。巍巍井岡山,煌煌奮鬥史。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這片紅色的沃土孕育出無數革命英雄,鑄就了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踏跡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豐富的文物與光影技術的協助下,我的面前彷彿出現了井岡山革命先烈們在槍林彈雨中英勇戰鬥、前仆後繼的畫面,彷彿看見了毛主席在八角樓一根燈芯的微弱燈光下奮筆疾書、傾心革命的身影,彷彿目睹了朱老總親自帶領戰士們在挑糧小道上運送糧食的場景……我留意到與其他博物館不同的是,這裡隨處可見當年流傳下來的井岡山歌謠。“要吃辣椒不怕辣,要當紅軍不怕殺”,通俗樸實的話語,卻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井岡軍民深厚的情誼與激昂的鬥志。
井岡山斗爭僅有兩年零四個月,然而,就在這短短的兩年零四個月中,為中國革命犧牲寶貴生命,永遠沉睡在這片土地上的先烈就有四萬七千多人。青山埋忠骨,我怎能忘記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下長眠的井岡英雄兒女呢?我望著紀念堂內一幅幅因歷史條件限制而清晰度並不算高的黑白肖像畫,看得越多,內心越發覺得絞痛:他們生卒的“卒”,大多停留在意氣風發的二十歲出頭,這正是我的年紀,在我還在為著人生地規劃而迷茫的時候,他們憑著對革命的堅定信念與滿腔熱血,勇敢抗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無盡的黑暗中高舉火把,卻在日出的前夕永遠地閉上了雙眼。我聽著講解員講述著一位位紅軍英雄的感人故事,忍不住鼻子發酸,幾度哽咽。
參觀完畢,大家卻始終不捨離開,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我們決心二登陵園,敬獻花圈。再次踏上陵園階梯,兩側林廊栽種的松柏依舊如紅軍戰士般挺拔,我竟然感受到一種靜穆慢慢地滲透在我呼吸的空氣中,一百多級臺階,我的每一步堅定而沉重。在緬懷先輩的同時,我的腦海中又不自覺聯想到在疫情防控中的抗疫英雄與這段時間在抗洪搶險一線的抗洪英雄,雖然我的手已經有些痠痛,但我用力咬咬牙,又將背再挺直,腳下更加充滿力量。順利護送花圈進入紀念堂,我的淚水與汗水相互交織,化作了對先烈深切的默哀與深深的鞠躬。
觸控井岡歷史的汗與淚,感悟井岡精神的魂與根,也許是“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的堅定理想,亦或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實事求是,又或是“紅米飯、南瓜湯“的艱苦奮鬥,再或是“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的依靠群眾,井岡山精神已悄然在我的心中深根發芽。 (通訊員王子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