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是現代社會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之一,用知乎上的一個高贊詳細解釋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
其實,“靠譜”的本質是責任心、有擔當的表現。作為父母,也應該努力去培養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讓他未來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
培根曾說過:“責任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裡,將會收穫一生一世的幸福。”
在責任感的教育中,有這樣三句話,不要輕易對孩子說,它們幾乎是破壞孩子責任感的導火索。
孩子小,不懂事這句話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有個特別典型的事例:
有個熊孩子去親戚家串門,把礦泉水倒在鋼琴上,主人問他在幹嘛,孩子回:“幫你洗鋼琴。”
家裡大人聞聲趕來,趕緊替孩子開脫:“哎呀,小孩子不懂事,他這也是好心。”
主人無奈,只有算了。半年後父母帶孩子去商場玩,孩子把半瓶可樂倒在價值68萬的鋼琴上。
而這次,一句“孩子不懂事”就很難糊弄過去了。試想,第一次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及時制止,讓孩子誠懇道歉,再去面對該承擔的責任,這難道不是一個教育孩子絕佳的機會?
因為父母的當面袒護,背後撐腰,孩子才如此沒有敬畏心,同樣的錯誤,他能肆無忌憚地犯第二次、第三次......
當孩子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後,家長要多多表揚孩子,告訴他哪裡做得好,適當運用一些合理的獎勵;當孩子犯了錯,該嚴厲就要嚴厲,給孩子適當的懲罰,讓他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曾看過這樣一則報道:美國一個小學生因破壞性行為受到停乘校車一週的處罰,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學。
有人問他的母親為什麼不用家裡的汽車送他去上學,孩子的母親堅決地說:“不,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說“孩子犯錯”是教育的良機,那麼“適度懲罰”就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開始。
從適當的懲罰或者事情本身帶來的可見後果,能直觀深刻地增強孩子的責任意識,幫助他們養成對行為負責的習慣。
“你只用搞好學習就行,其他事不用你操心”生活中,經常聽到父母這樣形容孩子:醬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太弱了。
像這種情況,都是孩子從小沒有養成對家庭付出的習慣。有的大人很小的時候就告訴孩子:
次數多了,孩子就認為家裡是不需要他的付出的。讓孩子參與家庭的事務,其實就在培養他對家庭、對父母的責任感,孩子透過這樣的方式獲得自尊和價值感。
有適合孩子做的家務一定要捨得讓孩子做,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而去“越俎代庖”。例如:吃飯前擺放餐具,吃完飯後收拾碗筷、清潔餐桌,做媽媽的小幫手洗洗菜等。
重要的不是孩子做的結果怎麼樣,而是透過這些生活細節,孩子不僅能更多地參與到家庭生活,加強良好的親子關係,責任感也會得以建立。
“都讓媽媽來吧”中國的父母,在養育孩子上面,往往做得太多太滿,對孩子又充滿了不信任,替孩子做所有的事,導致孩子越依賴,對自己、對家人的責任感從一開始就沒真正地建立起來。
比如,有的孩子沒帶作業本,他從不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而是父母沒有提醒,沒有幫他放好作業本。
這樣的孩子,很少從自身找原因,都是別人的問題。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說過:“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
父母做得越多,孩子身上的責任就越少。
父母在生活中所表現的責任感的強弱,是孩子最先獲得的責任感體驗。
家庭的事務不要互相推卸責任;答應了孩子的事情就要按時兌現,為自己的承諾負責;父母做錯了事也有必要向孩子認錯,並主動承擔事情的後果。
比如看到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桶並告訴孩子保護環境的公民責任;地鐵上看到老人主動讓座告訴孩子要尊老愛幼的責任感。
這些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孩子看在眼裡就會記在心上,從而影響他的言行。一個對自身、家庭、社會毫無責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有責任心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
責任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若早早種在孩子的心裡,將會收穫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