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字當頭第二年 世界發生了哪些改變

“疫”字當頭第二年 世界發生了哪些改變

  2021年就要過去了。這一年,深刻影響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貫穿全年。“漢語盤點2021”連續第二年將“疫”選為年度國際字。與2020年相比,這是唯一一個未發生改變的詞項。受奧密克戎變異病毒和北半球冬季氣溫下降的影響,全球現在正在經歷今年第三波疫情高峰。

  有官方人士卻在此時為結束新冠肺炎疫情設定了最終期限。12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呼籲,2022年必須結束這場新冠大流行。當天在日內瓦,譚德塞還通報了一組令人揪心的資料: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奪走了至少330萬人的生命;如今每週依然有5萬人直接死於新冠肺炎。面對仍處高位的新增病例,譚德塞“叫停”新冠肺炎疫情的依據來自哪裡?從世界在這一年發生的改變中,或許可以找到些許答案。

  “疫”有了更多解決方案

  改變,凝練地體現在“年度總結”上。雖然世界各國、機構和主流詞典回望和盤點2021年時,依舊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新冠肺炎疫情上,但人們的情緒已不再單純地被無措、迷茫和牴觸、不滿所拉扯。

  谷歌作為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和廣告平臺,超過10億人今年在搜尋欄裡最常打出的一行字是“如何治癒”。對此,英語世界給出的答案簡單直接——“打疫苗”。牛津和韋氏兩大主流詞典,均將“打疫苗”評為年度詞彙。同樣與疫苗有關,俄羅斯選定的年度詞彙為“衛星”——“衛星-V”新冠疫苗是俄羅斯推出的首款新冠疫苗,俄羅斯也因此成為全球第一個註冊新冠疫苗的國家。

  俄羅斯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副校長、年度詞彙專案主任米哈伊爾·奧薩奇表示,2021年,“衛星”一詞的使用頻率猛增,與民眾對疫苗接種的廣泛討論密不可分。“疫苗懷疑論”和虛假資訊,一度讓國際社會對新冠疫苗產生信任危機。直至2020年12月14日,紐約皇后區的一名護士才接種了美國第一劑新冠疫苗。巴西、法國、德國、西班牙、韓國、柬埔寨等國,亦是在2020年年底才公佈了本國的新冠疫苗接種計劃。

  不過,儘管不斷有變異病毒來襲,但如今,各國民眾在接種新冠疫苗時有了更多選擇。2020年12月31日晚,世界衛生組織將美國輝瑞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合作研發的疫苗納入“緊急使用清單”,這是首個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的新冠疫苗。一年過去了,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符合其安全和使用標準的疫苗總數從1上升到9。這表明,在2021年,每過一個多月就會有一款新的新冠疫苗有機會在全球範圍內被分發。

  最新獲得這一授權的,是美國諾瓦瓦克斯公司(Novavax)研發的疫苗。對於由世界衛生組織牽頭組織、旨在改變疫苗分配不公局面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來說,這是一個好訊息。今年2月,諾瓦瓦克斯公司曾與COVAX簽訂協議,將為後者供應11億劑新冠疫苗,但卻因產能不足和審批進度屢屢推遲,影響了COVAX實現其“全球共濟”的目標。據國際金融論壇(IFF)聯合主席巴羅佐12月4日透露,COVAX已向世界各地分配了超過5.3億劑新冠疫苗。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伊維拉日前表示,她將親自推動針對新冠疫苗智慧財產權暫時豁免的談判。

  人們滿懷希望地期待新年能有新氣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盼”為其年度漢字。法國益普索研究所12月初公佈的一項面向33個國家的民調顯示,77%的受訪者樂觀地認為,“在充滿挑戰的2021年之後,2022年將會是更好的一年”。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出現短時間內結束的跡象,但幾經掙扎後,受訪者普遍認可,人類或將最終邁向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態”。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專家黃嚴忠曾分析說,新冠病毒有逐漸“流感化”的趨勢。他的言外之意是,當實現“零感染”的難度和成本陡增之時,全球解封不可能一蹴而就,那麼各國需要做的是不斷收緊或放鬆防疫限制,以尋求最佳平衡狀態。

  “疫”驅動全球綠色復甦

  一年來,世界各國已從此前的同步停擺,走向不同程度的重啟。這得益於疫苗的廣泛接種。但是,全球疫苗獲取仍存在嚴重分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2月16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還有40個國家未能給10%的人接種疫苗。在低收入國家,只有不到4%的人完全接種了疫苗。中低收入國家正在努力自救,埃及、衣索比亞、古巴等國都在大力研發自己的疫苗。

  難以彌合的免疫鴻溝,阻礙的不只是最終奪取全球抗疫勝利的進度條。當逐步走向開放仍被廣泛認為是最終目標,那麼,目前普遍以疫苗接種狀況為前提的人員和經濟文化往來,極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兩極分化。新冠疫苗獲取不足、接種率偏低的中低收入國家,恐將在這場全球化格局重塑中再度被邊緣化。

  不均衡的經濟復甦程序,也在影響全球價值鏈穩定。“由於需要償還不斷增加、成本更高的債務,發展中國家在復甦、創造就業、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財政空間將非常有限。”古特雷斯表示,“現在是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時候了。”

  不過,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埃裡克·伯格洛夫看來,“不管是從短期、中期看,全球供應鏈都面臨挑戰。從長期來看,綠色轉型才是真正的挑戰”。紐西蘭總理阿德恩也認為,“新冠危機是2020年和2021年的挑戰,但氣候危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挑戰”。

  伯格洛夫提出,“各國政府應該追蹤全球價值鏈的投資情況,並以此為依據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比如綠色能源、相應的交通體系和基礎設施,這樣,從企業到全球價值鏈才能真正實現轉型,提高效率”。這既是面向未來的“路線圖”,亦顯示出,當新冠肺炎疫情像一隻從天而降的“黑天鵝”突然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執行方式,全球經濟體系乃至整個世界的恢復能力面臨的挑戰不應被遺忘和低估。

  今年恰逢《巴黎協定》簽署後的覆盤和更新各國減排計劃的節點。在11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上,197個締約方在“加時”一天後同意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的2℃之內,努力控制在1.5℃之內。不少國家作出了新的減排承諾,與會各國還就結束森林砍伐、減少甲烷排放和逐步淘汰燃煤發電達成共識。中美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發表聯合宣言承諾強化氣候行動。當世界正處於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較量中時,COP26傳遞出“在分歧中探尋共識”的訊號,為全球共同面對挑戰帶來了希望的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COP26首次將“退煤”寫入公約案文,再次強化了讓煤電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進而將《巴黎協定》繼續下去。今年下半年,全球陷入能源危機,多個主要能源消費區都出現了原油庫存降低、燃料供應告急等現象,全球異常天氣亦是背後重要催化劑之一。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阿尼爾·基肖拉認為,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的挑戰再度表明,具有韌性和可持續性的經濟復甦非常重要。基肖拉透露,新開發銀行下一階段的目標,是確保自身25%的批准融資都與氣候融資有關。

  益普索民調顯示,五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2022年全球經濟基本面樂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2月釋出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在2021年全球經濟反彈5.6%之後,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5%,全球經濟繼續呈現復甦態勢。許多學者認可,2022年全球經濟將保持恢復性增長態勢。

  “疫”催生更多發展可能

  “氣候變化和數字化轉型雖然是兩個互不相干的現象,但卻存在一定的共性。”義大利國際政治研究院院長詹皮耶羅·馬索洛撰文指出,“二者都可能全面重塑全球經濟和各國社會。”

  數字化,是2021年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詞。除了彙集大量投資、正被無限拓展的“元宇宙”外,曾在2020年選定“封鎖”為年度詞彙的《柯林斯詞典》,日前宣佈“NFT”(非同質化代幣)今年被使用頻率最為突出。

  該詞典將 “NFT” 定義為“在區塊鏈中註冊的一種獨特數字證書,用於記錄藝術品或收藏品等資產的所有權”。今年3月,NFT畫作《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在佳士得拍賣行拍賣,成為第一件在傳統拍賣行出售的純數字作品,這也是佳士得首次接受加密貨幣作為支付方式。此外,今年6月,南美國家薩爾瓦多以立法形式成為全球首個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彭博社12月初在報道中總結說:“神秘的加密世界在2021年成為主流。”

  根據《世界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1》,數字經濟成為世界各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快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選擇。世界各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佈局,以5G、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型資訊基礎設施,逐步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數字抗疫”成為各國政府數字化管理和服務的重中之重。

  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了全球數字化轉型,也凸顯出資料交流和自由流動的重要。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測算,全球資料跨境流動對全球GDP增長的推動作用,已超過貿易和投資。一年來,國際數字規則制定成為競爭博弈的焦點。歐美紛紛紮緊資料安全監管“籬笆”,美國則對涉及國家安全的資訊實施嚴格把控,在12月舉行的所謂“民主峰會”上還試圖強推“網際網路未來聯盟”,意圖主導網路空間秩序。

  有分析指出,數字經濟發展融合需要建立統一的規則,推動全球在數字經濟方面的合作,一味競爭並不明智。新加坡、智利、紐西蘭曾在2020年發起了全球首份數字經濟治理協定《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今年11月1日,中國正式提出加入。中方表示願與各方一道,努力探索跨境數字治理框架的最佳路徑,積極開展多雙邊數字治理合作,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貿易投資增長和經濟復甦作出積極貢獻。

  本報北京12月2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子倩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2月23日 09 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916 字。

轉載請註明: “疫”字當頭第二年 世界發生了哪些改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