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被批評後是這3種反應,家長應該要懂得適可而止,別滔滔不絕

由 湯生 釋出於 綜合

01引言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更沒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只能依靠父母不斷糾正。父母糾正的目的雖然是想讓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但糾正的方式卻不一定都是正確的。

02案例舉證

原先的同事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雖然她工作完成得很好,但從來不和人過多的交談。平時待人接物都非常有禮貌,但總是給人一種非常生疏的感覺。直到有一次在聚會時,她才說出自己不愛說話的真實緣由。

那次的聚會我們都在分享小時候碰到的好玩的事情,以及和父母一起去過的地方,其他同事談論的滔滔不絕,但只有她一個人默默地聽著,笑的時候跟我們一起笑。

但等到讓她講自己的故事時,她卻直言,自己小時候並沒有跟父母經歷過什麼好玩的事情,自己是在父母的打罵聲中長大,無論小時候做錯了什麼,父母從來不聽她的解釋和道歉,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教育。就算自己做對了什麼,父母也從不表揚和鼓勵自己。

其實在很多人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少不了一些批評和教育。適當的批評能讓一個人以虛心的態度面對一切,但過度的批評和教育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創傷。

03一、被過度批評的孩子有什麼特徵?

1.一聲不吭地接受批評

很多孩子習慣了被批評,每次受到批評的時候也總結出了應對方式,就是沉默。他們相信自己的沉默可以換來暴風雨後的寧靜。因此,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應該正視孩子的眼睛,這不僅是讓孩子意識到不躲避自己的錯誤,更是要觀察孩子的反應。

一聲不吭並不是一個好習慣,相反,如果內心將沉默積壓得太久,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

2.習慣性地道歉

和一聲不吭的孩子一樣,有一些孩子以為自己主動道歉也能換來批評快點結束。所以他們無論犯了什麼錯,哪怕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錯,他們也會習慣性的道歉,只希望這件事情能夠趕快結束。

如果孩子出現習慣性道歉的行為,證明父母的批評已經在他們內心留下了陰影。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畏懼了這種行為。

3.身體出現反應

心理過度的恐懼將會導致人的身體出現抽搐,顫抖,肚子疼等症狀,如果父母發現在批評完孩子之後,孩子出現了這種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並改變今後的批評方法。因為只有心理壓力積壓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身體出現反應。

這種反應是孩子內心對於家長的牴觸,所以家長一定不能輕視或者無視這種反應,嚴重時會導致孩子出現生命危險。

04在孩子犯錯時家長究竟該怎麼辦?

1.明白事情來龍去脈

很多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喜歡斷章取義,不先弄清楚事實真相就對孩子進行大吼大叫。如果之後發現自己批評有錯誤,他們也不會去主動和孩子道歉,反而裝作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這種行為大錯特錯,要想讓孩子改正錯誤,家長必須站在客觀的角度告訴孩子錯在哪裡,而不是利用自己父母的身份對孩子進行不講道理的打壓。

2.讓孩子發現錯誤

家長批評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洩憤,而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要想讓孩子明白自己錯的地方,就要明明白白的講道理。

父母的教育不是靠純粹的批評,而是靠讓孩子懂得道理,明白是非。否則一切的教育都是徒勞。

3.動口不動手

打孩子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習慣,甚至有些家長三句話不到,聽不得孩子的辯解直接上手。這樣會導致孩子身體和心理的雙層創傷。暴力的教育行為可能會導致孩子也變得非常暴力,而非讓他們明白是非對錯。

有時候,講道理比直接動手管用得多。但很多家長沒有講道理的耐心,就直接選擇了上手,這樣會對孩子的生長髮育造成極大的陰影。

05任林總結小課堂

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不能只為洩憤,而是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批評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出現了輕微的不良反應,家長要立刻重視起來,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這樣才會讓孩子懂事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