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歷時兩年多籌備建設的中關村村史館在海淀區中關村街道雙榆樹二街建成開放。這是目前唯一既講述企業、企業家和科技進步史,又介紹科學家、街區、社群變遷史的中關村主題展館。
饒強 攝
新興學科的“孵化器”
中關村村史館位於雙榆樹西里18號,中關村大街東側、燕山大酒店斜對面,是一棟二層紅磚小樓。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共三層,地下一層,地上兩層。
展覽分序廳和中關記憶、科學進軍、創業試驗、中國世界四個篇章,立體、全面介紹了“中關村”逐步發展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的輝煌歷程。
1951年,中科院第一座現代化科研建築——近代物理所大樓(也叫原子能樓)在保福寺以北破土動工。中國科學院的建立為中關村地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是中國核科學的搖籃,走出了7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幾十位兩院院士。50多年來,中關村科學城就像一座巨大的“孵化器”,不斷衍生出新興學科,不斷孵化出科研機構。
走進“錢三強的書房”
老式錄音機、電腦、電視機、電風扇、算盤、照相機……中關村村史館建設負責人、中關村街道宣傳部長張弈介紹,自村史館籌備以來,街道面向全社會徵集展品,周邊居民積極踴躍地拿出家中的老物件捐贈。迄今為止,轄區共有66位居民捐贈了236件展品,9家科研院所及地區企業聯合會捐贈了116件展品。
展廳原景重現了“特級專家樓”中錢三強的書房。戴上VR眼鏡,就能走進錢老的書房。在中關村街道轄區居住生活著110多位兩院院士。村史館序廳東西兩側的牆上、去往地下一層的樓梯側面,懸掛著歷年來採集的60多位院士的手模。
村史館留住記憶
村史館所在的紅磚小樓,也是中關村的見證者。1986年,海淀區雙榆樹街道在轄區鍋爐房北牆外蓋起一棟二層小樓,作為街道生產服務合作社聯社的辦公樓,此後引進、開辦了30多家企業。1994年前後,聯社搬到新的辦公地點,小紅樓開始用於純經營。2017年底,中關村街道和商戶解約,小紅樓正式騰退。2018年,為了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中關村街道決定在這裡建設中關村村史館。
“我們的確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村史館,我從小生在中關村長在中關村,眼看著現在站的地方從一片農田變成高樓大廈。建一座村史館,也是幫我們這些老中關村人保留曾經的記憶。”居民潘女士說。
■中關村地名的由來
在不同時期的地圖中,中關村的地名有“中宮”“中關”“中灣”“中官村”和“中關村”等多種寫法,《成府村志》將其寫作“鐘關”。1953年3月,《中華地理志》編輯部遷到這裡,在印製公用信封、信箋時,將地名寫成了“中關村”。隨後,中科院各所陸續遷入,都以“中關村”為通訊地址,“中關村”成為地名固定下來。1961年,中關村街道辦事處成立,標誌著“中關村”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的確立。
原標題:中關村村史館今天建成,開放數百老物件講述中關村發展歷程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於麗爽
版權宣告:文字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