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訊息: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生態監測處處長董明麗告訴記者,“全國生態質量指數”並不是“橫空出世”的,它是根據我國過去十多年的生態狀況評價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升級,因此這個指數與以往的評價標準相比更客觀、更全面也更科學,對於各地系統地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據瞭解,全國生態質量監測是透過天地一體的監測網路實現的,天是指衛星遙感監測,地是指各地生態樣地樣線地面監測。
在內蒙古包頭,擁有生態樣地樣線地面監測點71處,眼下這座重工業城市正積極探索創新生態修復方式。當地在原有鋼鐵製造廠區的燃煤鍋爐廢料排放點上進行了大面積的覆土綠化改造,並鋪設澆水管線,使原來的灰渣壩變成了如今的百畝玫瑰花園。
隨著生態修復面積的不斷增加,長此以往帶來的是生態質量指數的改變,而受益的則是當地的百姓。在河南洛寧,透過嚴控高耗能、高汙染行業新增產能,推行激勵與約束並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倡導節約、綠色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等方式,使得當地的環境空氣質量取得了跨越式提升,躍居全省前列。生態環境的改善提升了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生態監測處處長 董明麗:其實,生態質量指數里邊的18個指標,每一個指標都能指向一個老百姓的感受,現在老百姓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個指數其實也是跟老百姓的感受是一致的。我們主要是評估生態保護的成效和生態變化的情況,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這個評價淡化自然本底,而注重自身的比較。
編輯:鄔嘉宏
來源:央視網
【來源:金羊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