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宋國友:美國科技遏華心魔不除必遭反噬

由 巫馬言 釋出於 綜合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向國會提交2022財年聯邦全面預算方案。其中,研發支出提高9%,增加135億美元至1710億美元。如果再把拜登政府在“美國就業計劃”中提出的研發投入以及其他專項研發投入計算在內,2022財年美國聯邦政府用於研發的預算很可能超過2000億美元。

可以預料,美國國會肯定會對拜登政府2022財年預算提出一些修改,總額高達兩萬億美元的“美國就業計劃”也還存在一定變數。但不管怎樣,拜登政府以及美國國會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大幅增加是確定的。

首先需要承認,拜登政府重視科研投入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拜登政府的科研增量經費主要流向衛生健康和氣候變化領域。在衛生健康領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一家就將新增大約90億美元預算,美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CDC)也增加約15億美元。在疫情繼續肆虐的當下,大幅增加衛生健康科研投入抗擊當前及未來的疫情可謂順應形勢所需。在氣候變化領域,拜登政府也是大幅增加預算投入。美國能源部、科學基金會、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等部門共增加逾50億美元預算,用以從事氣候變化相關研究。

拜登的前任特朗普對公共衛生及氣候變化興趣不高,任內大砍相關領域研發投入,拜登新財年大幅增加預算也算是遲到的補償性政策措施,總體上被認為有其積極意義。美國政府在這兩大領域投入的預算,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升跨國界的全球知識增量,帶動國際科學界研究,從而有助於全球在公共衛生和氣候變化兩大領域取得更大科技進展。

但拜登政府如此急迫地大幅提高科技研發預算,是否能夠立竿見影地推動美國科技研發取得相應發展?理論上,聯邦研發預算增多意味著美國科學界、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可以獲得更多經費,這將有助於產生更多科研成果。然而,拜登政府預算也存在影響其效果的三大不確定性。

一是短時間在特定領域投入過多預算。如前所述,公共衛生和氣候變化兩大領域是拜登科研投入增加的最大受益者,幾乎佔據了拜登政府科技投入的所有增量。這兩大領域固然科學意義重大,但對拜登本人而言,其政治意義恐怕更大。因為這兩大領域也是拜登的競選承諾和執政優先事項。這種基於政治需求推動的科技投入,不太符合美國科技發展本身的規律,導致原有研究基礎和人才儲備跟不上預算增加,甚至可能誘發相關領域研究注水。

二是美國聯邦政府研發支出只是美國科技研發支出的一小部分,所佔比例只有大約20%。各個相關領域的美國企業才是主要投入者,所佔比重超過70%。考慮到拜登政府為了籌集資金已經提議增加企業所得稅,這可能會影響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進而抵消拜登政府聯邦層面的研發開支增加。

三是美國科技研發投入錯誤地鎖定中國作為競爭對手,把“打敗中國”作為科技研發的重要目標。拜登政府多次渲染所謂“中國體制挑戰”,視中國為“巨大戰略威脅”,希望透過增加聯邦預算投入獲得對中國的競爭優勢。在人工智慧、半導體、超級計算、新能源技術、供應鏈安全甚至電動汽車等領域,拜登政府都有明確表態。

但科技發展本質上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而不是意識形態先行地為了贏得某個對手。科學本無國界,科學家也應進行跨國合作。在科技研發上投入處於全球前兩位的中美兩國,如果能夠開展科技合作,將對推動人類進步做出更大貢獻。但拜登政府以及美國一些精英把科技看成中美競爭的關鍵領域,延續特朗普政府的對華科技政策,包括嚴格控制中國學生、學者赴美學習交流,嚴格限制對華科技交流活動。在華盛頓營造的對華戰略競爭態勢下,不僅一些科技企業和科學家不得不日益在中美兩國之間“選邊”,科學的國家界限甚至“鐵幕”也愈發顯現。這反而不利於美國人才聚攏和科技創新。

從預算看,拜登政府尚未著力推動對華軍備競賽,新財年預算甚至被認為減少了在國防研發上的投入。根據提議,拜登政府撥給美國國防部科技研發的投入將減少逾20億美元,降幅高達13%。美國國防部整體預算上漲約2%,也顯著落後於其他部門預算的增速。科技競賽是比軍備競賽好,儘管如此,這仍不明智。美國偏執地以中國為對手的科技投入政策仍將帶來一個巨大的戰略悖論。美國自恃當前科技領先地位,越是對中國進行蠻橫無理的科技打壓和封鎖,越是試圖以擴大投入來維持科技競爭優勢,越會刺激和警示中國,讓中國也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客觀而言,中國和美國確實還有不小的科技差距,但從歷史經驗看,中國諸多遭受美國打壓的關鍵科技領域,都實現了從“0”到“1”以及從“1”到“100”的突破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總量追趕乃至超越美國,中國科技研發投入也將追趕乃至超越美國。在這種態勢下,美國一味強化對華科技競爭,反而會使美國的科技優勢相對減少甚至喪失。在這個意義上,美國政府如果不能驅散對華“心魔”,研發投入再多,未來遭受的反噬也只會越來越大。(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